关于导学稿使用的一些反思----牛德
(2022-09-29 14:48:39)
关于导学稿使用的一些反思
今年理化生组的工作可谓是一波三折,几经考验。为了让新老教师更快的适应教学工作,在备课,教学和落实规划等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调整,尤其是如何编制及使用导学案,成了我们工作的重点和站稳讲台的起点。在新老教师的交流课和学生一起召开的学科教研会中,我们觉着导学稿的编写工作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主导。我们的备课是备学生的过程,教师要明白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在状况,根据自己的学科特性,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与课本的知识点相结合,以此融入到导学稿中,成为导学稿中的框架基石。导学稿中的所有设计板块和内容,都是围绕着让学生实现课标要求而编制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导地位要时刻放在第一位。这也是我们在要求教师编排导学稿和使用时,必须首先认真对待的问题。
2、时刻明确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我们在编排导学稿时发现,低年级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和知识面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相对来说要简单点。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增长的要求,单一的书本知识很多时候并不能解决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没有转变或不知变通,那么变弱和偏科的现象很快就会显现。我们很多新老师上好或者是讲好一个知识点尚且很艰难,学生的难处可想而知。我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用的自研课的三层模式,即把知识点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设计,分为独学部分,对学部分,群学部分。把自研课一个人苦苦支撑的冥想变成切实可行的落实,在操作中我们也能看到学生和以往的不同,以往一节课完成不了的导学稿,在三十多分钟的分层自研中很快就得以实现,并且自研效果也很显著。这样操作,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和互相思考中,明确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知识的内在逻辑不被分割。
3、坚决杜绝知识的过度拓展。导学稿不是习题集更不是试卷,它是新知识的生成地,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另一个翻版。我们都知道,知识问题化可以向前追溯源头,知识习题化可以向后再次推演。导学稿主要的阵地是在新知识生成上,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在新授课中,我们要求组内的老师,要严禁对新知识的过度拓展。这样会让学生忽视知识的重难点,更易于走向习题化的一端,使学生认知不全、基础不稳。当基础生成后,我们才开始三层习题(基础题,中考题,提升题)的训练。两大周观察下来,原本往年两个月完成的教学目标,我们在一个月内就有成效的完成了。
有人说好的关系就会有好的教育,而我要说好的课堂全来自于好的设计,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