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哈佛校长系列文章的感受和做法-----孟艳
(2022-07-05 21:38:41)学习哈佛校长系列文章的感受和做法
哈佛校长系列文章学习结束,和几个同事闲谈的时候,感慨颇多。
第9篇文中说到“好的教育之所以好,是因为它让你坐立不安,它强迫你不断重新认识自己的周遭的世界,从而不断做出改变。”这句话我特别喜欢。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以至于不肯挑战,不愿突破、创新。若人人如此,还谈什么个人和国家的发展?而好的教育则可以让我们远离舒适区,有所发展和进步。
“行万里路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阅人无数,行万里路后思索回顾。”这句话可谓把旅行的意义概括得相当全面了。只要旅行过的人,大概都深以为是。旅行,除了增长阅历和知识,还可以完善我们的性格,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对我这样自认为孤僻的人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
而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展示课、课本剧展演、社团课……每一节课都相当于带孩子们进行一次语言和情感上的游历,在培养与人交流合作以及语言表达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所处的环境虽然一样,但上课的内容不一样,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也不一样,这样的课堂,就是让师生远离舒适区,是一种成长。
有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通识教育,这个不难理解,我找到一个特别喜欢的解释,分享一下: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如《易经》《中庸》等经典中都有呈现。校长也经常说做“杂家”不做“专家”。而我们的新课改也一直志在培养知识广博的人才,如语文教学七字诀,课型之多,阅读与写作的双管齐下。另外劳动课社团课的开设,对小科目的重视,课堂中的合作、质疑等,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哈佛校长福特斯认为学校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好奇心、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点与我校做法一致。我们一直倡导“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有一双问题眼”,各级教研会都是以问题清单为议程,课堂中的质疑环节更是整节课的灵魂之所在。
第13篇文章总结出12点有意识地获得幸福的思维方式,每一点我都认同,也感同身受。其中的“学会接受失败”与以色列教育一致。而“记录生活”与我们的每日简评做法则一致,我们让孩子每天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的小事,学会分享的同时,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亲密关系”则与詹大年校长贯彻的“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异曲同工。文末写道“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告诉我们应给孩子好的教育,教会孩子有意识思考,而我们小先生制、课堂展示、学生上课、海量阅读与写作以及展演、难题招标、民主自治管理等做法,都是在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第14篇文章中提到的:乐观的人生态度,比什么都重要。文中举例说明我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都面临种种问题,但从哈佛大学依然可以看到希望的精神。所有师生都在超越自己,奉献自己,努力改变环境,改善人类的生活状态,服务他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世界不完美,要心怀快乐和希望去修复它,而不是悲观地逃避或者厌弃。“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们都知道,作为父母、老师,不当的悲观情绪会给孩子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要想孩子乐观、自信,自己就要先具备乐观迎接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很久以前我在和小女儿谈心时还说到过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两点: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她表示同意。
半杯水的故事我经常说给学生听,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现在孩子思想早熟,易偏激,我们的谈心本、每日简评,就成了他们发泄情绪的渠道,认真批阅,及时开解,让他们有个良好的心态,真的太重要了。
三月份疫情严重不能放假的期间,几个不能回利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从我这里得到的眷顾多。自己的孩子好久才隔着学校大门见一次,那时候,我写了一首小诗《我的女孩》:
……
疫情还在,时光难挨
但这个世界并不坏
一年还有一次花开
很多大白还在和生命比赛
人间的扬尘里
仍有美好与热爱
……
孩子看到后,说很感动,乐观之余也有了动力。这让我觉得欣慰。今后,我会继续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拓宽格局,完善自己,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孩子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