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个都要也不够----戴全志

(2022-04-17 15:40:19)

四个都要也不够  

                   戴全


有一段名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人指路,名人指路不如认真自悟。这段话列出了人修为成长的四个途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人指路、认真自悟。

从语气上看,上述四个途经是层层递进关系,后一个途经都比前一个途经重要,最后一个最重要。而且,从语气上看,好像后一个途经可以代替前一个途经。说到最后,好像只要有认真自悟就行了。

然而在我看来,上述四个途经都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四个都必须有。同时,还要有制度保障。

第一,人生是短暂的、有限的,世界、事物和知识学问在量上是无限的,在发展上是无限的,人不可能靠事事都去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学问。人只能极其有限地从亲身实践中认识世界,但可以通过海量读书、读文理科各种各样的书,来广泛地获取知识学问。书本,是前人、别人实践经验的提炼和保存。能经过长期历史淘洗流传下来的书,大多是经典。人一生持续阅读经典,就等于一生与巨人对话,一生踏着巨人的肩膀前进。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进化史。有广泛读书习惯的人,不仅知识丰富,更重要的是智商高、情商高、思想力强、学高德厚。真正的学问在于思想。思想力强的人,看人看事看问题一下子就能抓住本质、规律,找到根本的解决办法。所以,中国的典籍中,在夸有本事的人时,常用“饱学之士”、“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等等赞美之词。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饱学之士,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当然,也有一些人,读书很少,也显得很机灵,看起来很聪明。但是,那只是小聪明,不会有真正的大智慧。这种人说话做事,看起来很有能力,但成果,不会好到哪里去。一个文盲半文盲或才疏学浅之人即使侥幸取得一定成功也是不稳定不牢靠的,德不配位导致的得而复失,只是时间问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政、商、军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二、在获取知识、养成各种能力方面,除了海量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既包括在自己的实践中学习,也包括向别人的实践经验学习。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社会交往,是一切书本知识的最终来源、学习目的、发展动力和唯一的检验标准,是一本无字之书,不可不读。不读社会这本大书,就是无用的人。所谓行万里路,不是忙无目的地走上万里路,而是指不能把自己仅仅关在书斋里读书,一定要在读书的前提下走出书斋,到实践中去,向实践学习,在做事中学习;还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荀子说:“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就是说,定居下来一定要选择有德有才的人作为乡邻;外出旅行一定要访问有德有才的人学习他的本事。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传统。游学,就是在旅行中学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过程。行万里路,就是走的路多,过的桥多,干的事多,见的人多。经历多,见识就广,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就更深刻,能力就更强。一个长期南跑北奔的人,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就明显地比不出三门四户的人有能力。即使简单的外出旅行,换换脑子,也能唤起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刺激人的思维,使人产生新思路、新想法,有时甚至使人的认识突然上升一个新台阶。   

第三、人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有高人指路,有贵人相助,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约很多时间,减少很多损失,取得更多成绩。这,已经是公认的道理。 所以,我们在人生中要主动想方设法接近高人,虚心向他们求教,求得他们的指点和启发。过去香港凤凰台著名主持人吴小莉说:“要与高端人士为伍,用他们的思维开拓你的格局”。高端人士高在哪里?高在思维上。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学问在于思想。这里必须指出,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接近高人,不一定要亲身到一个个高人的面前去。对于高人,能见上面请教,当然好。可是对于大多数高人,我们是不可能见上面的。但这不妨碍我们与他们为伍,我们可以在网上见到他们,在网上看他的演讲,在网上读他的文章,在网上看别人对他的介绍和评价,在网上买他的书。通过这些渠道,我们照样获得他的真知灼见,得到他的启发。在今天,只要你想,你可以获得众多的名人指路,你可以博采众长,比较鉴别,择其善者而从之,你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攀登更高的境界。高人在哪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高人就在你的手机里!高人就在你的手心里!只要你想,随时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第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说,个人的成长须要认真自悟。如果我们确实同时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得到了名人之路,我们还要认真独立思考,对学到的一切东西进行逻辑的加工整理,才能把别人的本事变成自己的本事。还是那句话,真正的学问在于思想。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思想能力、行动能力。这里必须指出,认真自悟,不是关起门来苦思冥想。枯坐冥想是无效的思维。学习的“习”,不是重复,是“做”。对于科学知识和观念,只是看看听听想想是不行的。看一遍过眼烟云,听一遍稍纵即逝,做一遍刻骨铭心。真正有效的思考,是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知识和观念,通过逻辑梳理之后,在实践中亲自做一遍,成功了,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失败了,就从另一角度提高了认识。学了,做了,成功了,才说明真正悟透了,成长了。

但问题是,怎样才能保障人们自动做到上述各点呢?上述四点,对大多数人来说,光靠个人自觉很难做到。中国儒家德治的特点就是说教加自律。而人性的弱点恰恰就是自律难!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说教得再透彻,该学坏照学坏,该腐败照腐败,前仆后继。精英人物都做不到自律,何况芸芸众生?!

不是思想决定人性,而是制度决定人性。根据人类的历史经验,没有硬性制度保障的单纯说教就是一种祷告,而祷告从来就没中过用,否则,世界上就只有好事没有坏事了。为什么中国很多人终身不学习?这是社会的体制机制问题!所以,要做到上述各点,光说教是不够的,还要有制度保障。在一个单位内,要有学习制度,要有竞争制度,要有督查和奖优罚劣制度。在一个国家里,要尽量减少铁饭碗,岗位要竞争化,人才要市场化,人的社会地位要流动化,消灭一潭死水,消灭混一张文凭吃一辈子的体制机制。要设置一种体制机制,逼迫人必须终身学习,不学习就落后,落后就被淘汰出局,就在社会中陷于不利地位。这样,生机勃勃的终身学习型社会才能建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