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
A、拟人的概念、方法、作用、情感
一、拟人的概念:
拟人,就是把物当成人来描写
;即把事物赋予人的思想感情来写。
二、拟人的方法:
拟人的方法,就是把无生命的事物,当做活的人来写,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人的行为、语言,来写物。
例1、
陶铸的《松树的风格》中写道:
“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用描写人物性格的语言,来描写松树}
例2、茅盾的《脱险杂记》中写道:
“我们那棉袄还是在白石龙得的,一路来,日身夜盖,全靠它,可是它也憔悴不堪了。”
{有描写人民物情绪状态的确语言“憔悴不堪”来修饰棉袄。}
例3、
季准的《不能走那条路》中写道:
“太阳刚露出鲜红的脸,村子里的早晨是冷清清的,田野里传来隐隐的吆牛声。”
{直接把太阳写成人。}
◎从上述三例,可以看出:
用写人的语言来描写
“物”——就是把“物”人格化。也就是将“物”拟成“人”来写。这就是“物”拟人。
拟人方法: 二是, 用与物对话的方式,把物“人格化”。
所谓“拟人化”,也称为“移情作用”。
如:“月亮在对我笑。”并不是月亮真的在笑,而是在写赏月者心情愉快的趣笔。
拟人法,将物人性化,把“无情”的物,转变拟成“有情”的人,把所要描写的物,当作会哭、会笑、有思想、会做事的人,来看待。这种转化方法,就叫“拟人”。
例5、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复盆子们和木莲们……
{ADE,再见。鲁迅在和蟋蟀道别,表现了他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例6、鲁迅《战士和苍蝇》中:
去吧, 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鲁迅对苍蝇的斥骂,表现了反动文人的愤恨。}
○以上5、6两例,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来写的,这样有利于直抒胸臆,有助表达感情。
例7、老舍《龙须沟》中,用第一人称写法,与物对话:
从前哪,沟仿佛在那儿说话:“我臭,你敢把我怎么样?我淹死你们的孩子,
你敢把我怎么样?政府一修沟啊,丁四可仿佛也说‘你臭?你淹死我的孩子?我填平你这个兔崽子!’”
{用第一人称写法,与物对话,表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例8、 《八只小猫》中:
“八只小猫简直就是八个孩子,都有一双睫毛的调皮而聪明的眼睛。”而且一只猫一个姿态:“有的静坐,
有的打滚, 有的招手, 有的拍球。”它们都有:“丰富的感情,天真的动作,真使人想跟它们说一阵子话儿。”
{这就是拟人,“我”把小猫当成“孩子”很想和他们说话。}
{拟人}拟人的作用:
拟人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事物获得人的属性,便于抒发感情,使人感到亲切、易受感染。
拟人,还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这就使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感染力。
例如:
《林海》: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作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精彩绝妙的妙笔——拟人句。这里暗含着比喻:山岭似人,高处的松林如同青绿的上衣;松林边缘低处的白桦宛如银裙;村下的地面就像绣鞋,而野花则是鞋面上绣的花。这一拟人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兴安岭的外貌,突出了它的外在美。}
又如:吴伯箫《记一辆纺车》中,第6段说纺车:
呆在那里……一声不响……只是在等待,等待。
{这样写,
纺车就像是一位心情宽厚,待人体贴的同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纺车的深厚感情。}
此例充分说明:拟人化的描写,能使文章生动、活泼。
{拟人}拟人的情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