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原创地震心理伤痛疗愈杂谈 |
分类: 心理咨询 |
5.12地震中,很多父母失去了孩子,他们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对于这个群体的心理干预应该分三个步骤来做。
第一阶段:宣泄情绪,敞开心扉
失去孩子的父母在心理上会留下极大的伤痛,而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的伤痛会更加深重,因为来得太突然,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父母自身也处于危难之中。第一时间里,失子父母的情绪集中反映在内疚、绝望、无助上。内疚是因为灾难发生时,他们不在孩子身边,没有保护好孩子,他们感到自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所以很多父母在废墟上守候者,即使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他们也要守候到最后,这是他们能够为孩子做的最后的事情,这样会减轻他们内疚的情绪。
绝望是因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的希望,失去孩子会让人产生生命停顿的感觉,当人们感到生命失去寄托和意义时就会产生绝望情绪,所以很多父母会产生不想活的念头。
无助是因为失子的伤痛耗尽了他们生命的能量,他们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情绪,从伤痛中走出来。
人在强烈的负面情绪包围之中,很容易出现社会行为退缩,内心有很多复杂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要说的话很多,却说不出来。尤其在大灾难面前,不幸的人太多,人人都处于应激状态,他们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倾诉,这种状态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让人不想表达,逐渐进入封闭状态,慢慢地就会形成心理障碍。
心理干预的第一步是帮助这些父母宣泄情绪,敞开心扉,最好的做法是把失子父母组成一个同质心理支持小组,人本质上是群体动物,有相同不幸的人在一起,更容易彼此互相倾诉,互相安慰。让每个人有机会把内心的情绪表达出来,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安慰。倾诉需要反复做,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这种反复有效的进行,每听一个人的故事,就是一种反复,当你给出安慰的时候也安慰了自己,当我们有能力给出安慰的时候,能量就会慢慢回来。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第二阶段:接受现实,告别亲人
当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后,身心慢慢松弛。第二阶段的心理干预要设计各种具有仪式化的活动。由于仪式具有严肃性和隆重性,在心理上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而且是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人的。国务院规定三天的全国哀悼日将会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对灾区人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中国民间有“做七”的习俗,“做七”最根本的意义是让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亲人有一个最后弥补的机会,然后做一个心理上的告别。中国人的宗教是全世界最特别的,中国人传统的宗教活动场所是祠堂,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宗的牌位,我们的宗教相信过世的亲人会成为神,他们的在天之灵会保佑我们。每个“七”我们都要对逝去的亲人说“安息吧”,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好,亲人才可能放心的去,才能够“安息”,让过世的亲人“安息”是活着的人为逝去的亲人和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
所以第二阶段的心理干预是帮助失去孩子的父母有能力让孩子“安息”,在各种仪式化的活动中,让所有失子父母表达对孩子的心愿,凡是想对孩子说的话,在仪式上表达出来;想为孩子做的事,在仪式上表达出来。
让父母们相信,我们过的好,孩子才会放心地走向天堂成为天使,可以做一些集体催眠,让父母想象孩子已经进入天堂成为天使。对于个别无法从伤痛的情绪中出来的父母,做个别的心理咨询,用NLP的方法做单独的告别仪式。
第三阶段:给出关爱,能量转换
失子的伤痛是伴随终生的,医治心灵伤痛最好的方法是让这些父母有机会把对孩子的爱不断地表达出来。当那些失子父母能够控制悲痛的情绪时,可以组织他们去看望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把爱传递给那些孩子。当失子父母能够把爱释放出去的时候,他们就会找回生命的意义,他们的心灵才得到真正的疗愈。
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失子父母在付出中疗愈自己,这样的团体很有生命力,在心理干预结束前,要帮助团体产生领袖人物,在专家离开后,继续组织团体进行有益的活动,最后这些小组会逐渐成为公益性的社会组织,这些从伤痛中走出来的人们不仅有可能为自己创造了更美好的人生,也将帮助别人获得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