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浅探《老子》论"器"

标签:
刘先银悟《道德经》刘先银经典点说刘先银博客 |
分类: 老子道德经 |
陈琦南浅探《老子》论"器"
老子道德经中11个"器字,八个章。其含义各不相同。
11章:燃埴以为器。
用水和泥做成器物,燒制成为陶器,用于储物。
28章:朴散则成器。
比喻葫芦割开后瓢之用。
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天下各邦国之政权是神圣的。不可胡乱为之。
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此器指兵器。君子是不敢侵犯他人的。
36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认为国家纲纪不可以向人炫耀,施压。
41章:大器晩成。大的器物精雕细刻。百炼成钢。
57章:民多利器。国家混乱。民武器很多以自卫。
67章: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国家強大,不敢侵犯邻国。才能成为盟主。大小邦国和平共处。
下面,可以将11章详细解释。以说明陶器、房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老子辨证哲学理论。
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浅探《老子》论"器"
2018年天津卷作文题目:器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01成为与“道”紧密结合的“大器”
写作要点:
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功能,但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
老子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道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
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载体。
《道德经》中,器,从字面上来看,只是某种有形器物或万物的意思,但其内涵绝不仅限于此,而是和“道”紧密相连的,从“器”和“道”的关系角度来看,《道德经》中的“器”是一个整体,呈现本根——成形——异化——回归的必然发展过程,这背后是老子对人如何生存发展以实现生命之美的深刻思考,蕴含着“美的肯定性——美的异化——美的否定性——美的重新显现”的过程。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世界的本根,是最大最本源之美,其必然要由形而上的世界向形而下的世界转化,就是由“道”至“器”,这是“道”的具体显现。在“道”的养覆下,“器”自然存在和自由发展,生命本真之美生成,这是美的肯定性。朴散则为器,道朴欲散者则为用器。圣人因其分散,故为之立官长。以善为师,以不善为资。中空方为用。所以造物为空,有作无时无作有,变化之。
“器”成形之后,其使用者或者所属者即人,往往在“器”的运用中,忽视、偏离了“道”,使“器”成为可怕之物;作为“神器”的人也迷失了本真之美,使个体和社会之美都发生异化。
面对这种异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老子依据“器”要复归于“道”的必然规律,提出了回归本真之美的两方面途径:一方面个人在人生进程中,通过自我醒悟,体会“无之以为用”的智慧,不局限于功利和利害之中,使“器”回归大道;另一方面,在个人所处的群体、社会中,通过“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使万民万物恢复本性,使“器”返本归宗。
这两种途径解除了对人们的内外束缚,实现生命的审美解放,是美的否定性的体现,最终使“器”成为与“道”紧密结合的“大器”,人的自然本真之美重新显现,使人和社会达到一种自由发展,自然和谐的美。
上述过程蕴含着老子道器不离,有无相生等哲学思想,蕴含着马克思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通过“器”,启示人们不应偏离自身的自然之美,同时对他人之美应采取尊重和包容态度,在个人及社会发展中努力达到美的境界。从而,体会人的复归、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真正解放的内涵。
评语:天津高考语文卷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有关“器”的一段材料展开写作。该作文题由人们熟悉的“器”入手,引导考生结合自身体验,探究“器”在形制和内容、物质和精神或功能和象征等层面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器”无时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作为工具的功能之“器”,还是体现才德、审美的象征之“器”,都和我们息息相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是成就事业的实用利器;“玉不琢,不成器”,人必须经受磨砺才能成为美器;“器”是器量,是包举洪纤的大气;“器”又是担当大任的国之栋梁,是造福民生、保家卫国的大国重器。“器”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天津卷作文题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紧扣“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启迪考生对成才成器及国之重器的认识与思考。作文题平实中见深刻,为考生提供了多向的思维路径,有利于考查观察、想象、审美和逻辑思维等能力。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认为,该作文题立意角度多元,层级鲜明,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发现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考生可以写实物的“器”,或思考形制与内容的关系,或思索器与道之辨;可以写个人的器量、才识、气度,探究“器”在才德风范方面的含义;可以写作为工具的“器”,探讨利器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还可以写大国重器,体悟“器”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作文可以说理、议论,也可以记叙、抒情、描写、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