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017-03-13 19:27:45)
标签:

太初有道

合道而行

老子道德经

刘先银博客

分类: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泽风大过011110

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難易相成,長短,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 恶:这里指丑。
② 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
③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
④ 倾:同侧。
⑤ 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
⑥ 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

⑦ 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

译文

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念头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所以永

养身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念头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因此,存在和非存在互相对立而生成,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立,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互相比较而形成,声和音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形影相伴。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去做事情,行不言之教,就如万物形成了而没有感知它们的开始(原因)是怎样来的。圣人做了事,有功德而不自恃,有功劳而不自居。因此,圣人的功德就永远存在。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欲,使夫智者不敢也。为无为,則不治。

第63章 为无为,事無事,味無味。

检欲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骋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释】①不尚贤: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强国政策的措施,即以功名利禄奖赏为国建功和立功的平民、奴隶,而没有功劳的贵族即不进行奖赏,因此而遭受贵族集团的指责和非议。②贵:视之为珍贵。这里作动用。③见:呈现。④虚其心:净化人民的心思,使之无贪欲。⑤智者:人民中有知识和智慧的人。

译文

1.不标榜圣贤,使世人不起争念。

2.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

3.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

4.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

6.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可治之理。

安民章第三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贤、难得之货,欲,分别指扰乱民心,使民相争、不安的几个因素,即名、利、欲望。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不崇尚名利,使百姓不为争名夺利而不和。这与后半段:“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附和,也正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任成章 第三十四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版本1)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版本2)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作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版本3)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版本4)
【注释】
     大道泛兮(1),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2)生而不辞(3),功成而不有(4)。衣养(5)万物而不为主(6)。常无欲(7),可名于小(8);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9)。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10)。
 (1)大道泛兮:泛,水向四处漫流,叫做泛滥。帛书乙本,泛字作"渊"。大道泛兮,大道象河水泛滥一样(无所不至)。
(2)以:王弼本作"而"字。傅奕本、景龙本、苏辙本、林希逸本、范应元本及众多古本均作“以”字。
 (3)辞:有几种解释。一说推辞。一说言辞,称说的意思。一说当读为"司",管理、干涉的意思。今从最后一解。
(4)功成而不有:王弼本原作"功成不名有",有人认为"名"是衍文。有所成就而不自以为有功。老子在此借描述"道"的性质(生养万物,却不加以丝毫的主宰)来阐述他顺任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崇高的、伟大的。
(5)衣养:养育。
(6)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7)常无欲:有些古本无此三字。有人怀疑是衍文。
(8)可名于小:可以称它为小。由于道生养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也就是说,万物由道生养,却不知道是由道所生养,好象这个"道"是不存在的一样,因此可以说它是"小"。
(9)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万物归附于"道"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因此可以说它是伟大的。
(10)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以,由于,因为;成,成就、成全。由于"道"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这一句说出了"伟大"的品格,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有大成。而这种不自以为是,并非故作谦逊,而是自然品性的流露。
 
    【译文】
     大“道”象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到,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大功告成却不自以为有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译文1)
    道广泛流行,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无一例外,有如此伟大的造化却不居功。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它是多么谦退;万物都归附它,遵循它,却不自以为主宰,它又是多么伟大。就是因为它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译文2)
    最为博大的自然规律,它广泛地渗透在天地万物之中,既可主宰万物,又可协助万物。万物正是倚仗着道的法则赖以生存发展,虽然它造就了万物,但人类从不说它是客观的实在。它给万物提供了生存条件,但它从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是对自身地位的弱化;尽管万物都要归属于道这一法则,然而它又不把这一点当作主要的因素,可以说,它的胸怀非常博大。正是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高居主宰地位。(译文3)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译文4)

  【古文正解】
    大道泛兮,洪流万物。 恢恢乎大象,左右而若无可存焉。往来遐迩,莫让其行;物我人众,莫辞其作。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也,可谓之卑微;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谓之广博。  
  而俗之谓大则富贵,小则贫贱,其于大小之见,亦可谓陋矣。小则大也,大则小也。故,海下则大海,道微则大道,圣人不自大则成其大。  
  奈何人君而以一己小天下邪?慎道无己,天下致之。  
   【今文正解】 
  大道像广阔的河流的一样,运载万物于其中。形象渺茫无际,无处不在却又像无处存在。过去未来,远方近周,它都不会避开;万物与我,个人大众,它都不会推辞。  
  蔽养万物而不自为主宰,永远没有欲求啊,可谓是卑微之至;万物无不归向它却不知道主宰何物,又可谓是广博至极。  
  而俗人称大则指富贵,称小则指贫贱,这样认识大小的关系,也可谓是浅陋。小反而会大,大反而会小。所以,海处低下才成为大海,道静默希微才成为大道,圣人不自大才成为高大的圣人。
   为什么君主却以一己而藐视天下呢?!慎守大道无我无欲,天下将主动奔向他。  
   【订正与辨析】
   本章帛书本有“功成而不名有”中“名有”系“居”字讹谬,故而而未作采用。  
   从文字考订上,“名有”实际是“居”的金文手写体疏松而分离为“尸古”从而讹谬为帛书本的“名有”。    另外,若按“不名有”则与下文“可名于小……可名于大”这种“可名”观点不仅叙述欠文采,逻辑也稍嫌抵触。  
  对此,前文有照应“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万物作而不辞,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可见“居功”是当时习惯的词组搭配。       
 
  【引语】
     这一章说明“道”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道”的问题。他认为,“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道”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道”可以名为“小”,也可名为“大”,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道”那样起“朴”的作用。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圣”、“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评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补充:遵道成圣】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大道:由道体所体现出的永恒不变的规律性。氾( fan):通“泛”,充满、遍布的意思。
    道体至精至微,其性至静至虚、至真至纯、至诚至信。万物无不生成于道,万物在,大道在,因此,大道充满宇宙,遍布天地,无处不有,无所不在,可以说是大道在左右着万物。万物依赖它生长壮大,它却不推辞职责。万物生长有成,它却不认为自己有功。泽被万物却不做万物的主宰。
    天覆为衣,地载为养,天覆地载,万物化生。大道衣养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万物的命运全靠自己来把握,顺道则生,违道则亡。人为万物之灵,应该发挥人类特有的能动性,去认识大道,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道隐形匿迹,从不自我炫耀以求显赫和伟大,而是默默无闻。尽管功成万物,衣养万物,却不为万物所知,这可以说是形体的微小。也正因为守小、无欲,才得以永保纯真;万物有成皆归功于大道,大道却不主宰万物,而是给万物以平等和自由。这种无私精神,可以说是形象的伟大。也正因为无私,才显示道性的伟大。这是宇宙万物和谐有序的根源。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成就他的伟大形象,就在于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成就了他的伟大。
    圣人的伟大在于效法大道,甘守无为,永保纯真,诚信有加,无私无欲,志在奉献,不图回报。总之,圣人以大道之性为德,才有了圣人的伟大。
    本章以大道之性印证圣人之德,论证了小与大的辨证关系。说明统治者只有不自高自大,甘守平凡,一切效法大道,才能够成就他的伟大。

55.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56.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玄德与玄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有玄德为基础建立的社会就是玄同社会。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俗薄章 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伪;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解】大道废,有仁义:失却处无为之事,代之施加恩惠立善以济世。智慧出,有大伪:君主以智慧治国,统治之下就有斗智慧争胜的人,应之以就有大的诈伪。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还淳章 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

1.绝弃圣智的虚名,民众有百倍的好处;
2.绝弃仁义的渲染,人民复归自然孝慈
3.绝弃技巧与功利,盗贼无有可乘之机。
4.然而,达此三绝者文字表述是不够的。因而,一定要让人心有所归属
就是:

5.认识生命的本根,持定在的纯朴,不断减少私心欲,逐渐领悟绝对真理的无忧境界。

虚心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54】【57】吾何以知眾甫之哉!以此。

【译文】

1.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 

2.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 

3.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绪中,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4.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浮动中,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5.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 

6.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 

7.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规律。 

8.我怎么晓得万物之规律呢?就是由他而来。

甫=父=规律

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设计师,他设为他的形而上学;设小国寡民为他的理想社会制度;老子设数为用九】。逐步到达那个群龙无首】的上治社会。他又为这个社会设了一位领导者,他称他为【圣人】。老子5235字,从形而上的,叙述道形而下,最后,他又回到形而上的【:这是老子的伟大设计。无为进神谷:【谷神返璞归真,视为【天地根,返璞归真才是真正的人生。读者可以细腻体会无可思议】的声声不息的味道。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9/0b4f21874df745f79d9f4fc787552354.jpeg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d21bac69e7df4a109770d02679a2c19d.jpeg刘先银题写书名《树蕙百亩》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134aee23463c4588a4ef034789e8fa97.jpeg刘先银题写书名《登高望远》

亲近自然,一组迷失在世界地图的唯美印象……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899b1b94d5b449ccb0ea7cbc89779f94.jpeg刘先银题写书名《太初有道》

体道 第一 老子·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养身 第二 【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鉴远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1.不外求可感知天下,不窥探窗外可明鉴天道。 

2.意识向外延伸越远,真知灼见就会越少。 

3.所以圣人,因精神内守而获得真知,因屏蔽假象而名至实归,因不为欲望而事遂功成。 

  【题解】不出屋门便可知天下,不望窗外便可见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因此,圣人精神内守而获得真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前面第46章,讲了“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理。只有道,才是足全的,天下万物莫不由其而出,莫不赖其而成。任何事物,了解了它是怎么来的,才能对他了如指掌。

如果只拘泥困宥于一物,那么对于另一物便是无知的。此一物,成一名,为一知;彼一物,亦成一名,为一知。以此一知,不可知彼一知,因为由此一物,不可通彼一物。天下万物,无有穷尽,如何才能穷尽并掌握它们呢。如果用这个思路,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从具体的有形的物中,抽离出来,从琐细的繁复中抽离出来,才能理解,原来天地万物,其实是一个整体。它们以一气相通,以阴阳相成,以有无相结。见整体,是谓见独。见独,才可以外天下。

外天下,如站在外部打量作为一个整体的天地万物。就如同站在太空看地球那样。于是,天下万物,才能尽收眼底,才能俯瞰宇宙。坐在房间里,都不用出门,整个世界便从窗户里向自己飘过来,都不用看一眼,就落入了心里。这便是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正印合了前面第45章里面讲的大直若屈的道理。道,不可探寻,不可勘察。越直,越不可得。因为它是大直之直,只可通,不可视。

反之,就是跑出去到处寻找道。从道里面跑出去到处寻找道,就好比一个人从家里跑出去,满世界寻找自己一样。他跑的越远,就越不可能找到自己。因为在迷失的路上,走的越远,就只会更迷失。

道为一,为足,为整体。其在万物,不可穷尽。所以说,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则不救。以道观之,一就是多,多就是少。是谓其知弥少。在背道之路上,走的越远,其出离越甚,越不可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所以圣人知足之足,得见万物之独然,不会跑出大道,在天下万物里翻找大道,这就是不行而知的道理。

就好比,江海之水,化成了水汽,化成了云层,被风吹到世界各地,形成降雨。要了解江海,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江海里了解江海。而不是在一万里外的某处陆地上的地表径流中,来研究江海。这样的研究,也根本不可能了解江海,因为这是源流倒置,舍本逐末。

不见而名。不能跑出道里去到处翻找道,因为常道不可道。也不能以物象之名,来形容描述道,因为常名不可名。无名之名,即不见而名。

圣人治理天下,若为此而去彼,或为彼而去此;损此而益彼,或损彼而益此;皆为不公,不公则天下失正。不为此,亦不去彼;不损此,亦不益彼;唯无为之益,天下方可人莫之令而自均,至公无私,天下自正。是谓不为而成。

---------------------------------------------------------------

道德经丨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ǒu),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明),不为而成。

------------------------------------------------------------

老子得出的结论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从小孔隙里看)牖(窗户),见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明天道),不为(无为、妄为)而成。

译文:不出大门,就能知国事;不望窗外(的天空),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走得越远,他所知道“道”的东西的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就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就能明了“天道”,不妄为就会有所成就。

“不出户,知天下”。听起来比较玄,怎么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呢?所以好事者又给老子戴上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的一顶大帽子。诸葛亮不是不出户,就知天下事了吗?事实上这恰恰是“得道者”的真实写照。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中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这正是“得道者”心无杂念、心如止水,他们和大自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所致,这恰恰是《道德经》的奥妙所在!

  “不窥,见天道”是“不出户,知天下”的推理和深化。

  “天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天道”不能用肉眼、用肉眼是绝对看不到的,只能用心灵来观照:用虚静的心境、没有被情欲污染的无为的心灵才能洞悉“天道”。所以“不窥,见天道”是“得道者”回归自然、回归质朴无欲的心灵所致,是“无为”的结果,也是比较高“道”的层次!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从现实和世俗的角度看是十分矛盾得,矛盾得令人捧腹大笑。现在不是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尽知天下事吗?这一点老子早有预见,他在四十一章里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下士听了道的理论,(认为空洞)横加嘲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他们没有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真意,是因为他们不懂“道”!

  那么怎样理解老子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深意呢?

  走得越远知识越丰富、见解越多;走得越远感觉经验越多,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走得越远,知道得越“杂”对没有“得道”的人来说,欲望就会越强烈,这样他们的心灵就被越来越多的“非道”的东西所包围,从而他们知道“道”的东西就越来越少。因此走得越远是“有为和硬为”的表现,是和“道”逆向而行的;所以从“道”的角度看,他所知道“的就越少了!这句话奥妙就在这里。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明天道),不为(无为、妄为)而成。

  “是以”,因此的意思。老子从上述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行而知”和“不见而明”这两点我们刚论证过我们不重复了;老子在此基础上做深入推理,把它们推理到政治的层面,那就是“不为(无为、妄为)而成”。

    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经》,应当以“道”为立足点,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抓住精髓才能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实观点,望文生义不可取,片面理解不可取,断章取义更不可取;否则《道德经》就被肢解得面目全非。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在认识上纯任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那么,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解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泽风大过011110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无为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译文 

1.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 

2.天下是神圣的信器,不可能人为的改变一切。 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

3.人为想改变的必然失败,人为想持守的必然丧失。 

4.因为万物既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既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既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既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5.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骄恣的东西。

俭武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1.用道辅佐来行使主权的人,不靠武力而称强天下。用武力总是有报应的。

2.军队驻扎之处,田地荆棘荒芜杂草丛生。 

3.战役之后,必定带来凶灾之年。 

4.善道者把握的结果会适可而止,无须用武力去强硬获取胜利。 

5.达到目的不要自夸自大,不要盲目自负,不要骄傲自满,不要认为这是应该的,不要肆意逞强。 

6.强行壮盛则会加速万物的衰老,因为这是不符合大道规律的

7.不遵从大道规律则会过早衰亡。

偃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释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兵者,指兵器。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阳生而阴杀。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引语

这一章仍是讲战争之道,是上一章的继续和发挥。上一章着重从后果讲,这一章以古代的礼仪来比喻。按中国古代的礼仪看,主居右,客居左,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老子认为,兵器战争虽然不是祥的东西,但作为君子,在迫不得已之时,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是在获取胜利时不要以兵力逞强,不要随意地使用兵力杀人。相反,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还要真心表示哀伤痛心,并且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

【译

1.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万不得已而用之,也是以恬淡之心,适可而止,打胜了也不当成美事。

2.以打胜仗为美事的人,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3.所谓兵,是不吉利的东西,万物都厌恶,得道的人不用它。

4.君子平时以左方为贵,战时以右方为贵,因为左方表示吉祥,右方代表凶丧。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就是以凶丧来看待战事。

5.杀人多了,就挥泪哀悼;打了胜仗,也像办丧事一样。

圣德章第三十二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立戒章 第四十四【老子·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

1.“道”永远是无名的,处于真朴的状态。道的本体,虽然精渺微小,天下却没有什么能支配他。

2.王侯若能持守道,万物会自动归附。

3.天地之间阴阳之气相合,就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靠君王的命令,就自动均衡。

4.万物开始出现,就有了名称;名称既已产生,就会知道自己的限度,不可僭jian越,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

5.以“道”的情况来说,王侯若能持守道,天下会自动归附,就像江海为河川所归往。

辨德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1.能识透别人,算有智慧;能识透自己,是正大光明。

2.胜人者外显势力,自胜者内心超强。

3.知足者富有。

4.攻克己身、顺道而行的人有志气。

5.持守本相、不失不离的人可以长久。

6.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任成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

1.大道弥漫,无所不在,周流左右。

2.万物都是籍著他生的,他不自夸自诩。大功都是由他而来的,他不彰明昭著。

3.他爱抚滋养万物,却不以主宰自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样子。当万物都依附归向他时,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这样,他的名份可就大了。

4.由于他从始至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成就了他的伟大。

仁德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译】:

1.秉持大道之象者,普天下都前往归向他。

2.普天下都归向他,也不会互相妨害,反而得享安息、平安、太平。

3.人间的美乐佳宴,使匆匆过客们沉溺不前。

4.大道出口成为话语,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入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shè)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

1.要收敛的,必先张驰一下。要削弱的,必先加强一下。

2.要废弃的,必先兴起一会儿。要夺取的,必先让与一点儿。

3.这是微妙的亮光。4.柔弱的胜于刚强的。鱼不能离开水(而上岸),国家的主权和势能也无法(离开道)向人展示清楚。

为政章 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鎭之以无名之朴,将无欲。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译 

1.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他成就的。

2.王侯若能持守道,万物将自己化育。

3.万物在自然变化中萌生了私欲,我将以道的质朴来镇住这些私欲。

4.那没有名声的道的质朴镇住这些私欲,也将没有欲望。

5.没有欲望就清静,天下就会自己安定。

解读与点评本章根据道“无为而无不为”的属性,提出去除欲望,持道守朴的主张。自化,自己化育。化,变化繁育。“天下将自定”有版本作“天地将自正” 。定,稳定,安定。欲,欲望。作,兴起,产生。镇,压。化而欲作,万物发展变化了,就又产生了欲望,这个时候需要“镇之以无名之朴”,用无名之朴压住欲望之火。朴是合于道的,像未经加工的原木那样纯粹的品质,是宇宙的本真,是原始的质朴,是清净无为素朴无华的境界。像道一样,“朴”亦无名,所以称之为“无名之朴”。“镇”突出了主观与外力的作用。“镇”当是“心使气”(第五十五章)的过程,会精元之气镇住欲望之火。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并非不为,实乃通过“为”而达到“不为”。

 菩提本无树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养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题解: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时也说明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因此,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集中讲述方法论,他举出美与恶的八事为证,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相生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不断地在变动中。第二部分讲圣人行事。其方法论引入人事领域,则有为与无为,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也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圣人是在自觉中比众人先走一步的人,他们尊重顺依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的自然过程而不妄为,更不拔苗助长,任凭各自的生命开绽其丰富的内涵,圣人助事物生养而不居功,因此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注释]
① 恶:这里指丑。
② 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
③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产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
④ 倾:同侧。
⑤ 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
⑥ 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
⑦ 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
2.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美才是美的时候,丑就存在了;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时候,同时也知道什么是恶了。因此,存在和非存在互相对立而生成,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立,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互相比较而存在,声和音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形影相伴。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去做事情,行不言之教,就如万物形成了而没有感知它们的开始(原因)是怎样来的。圣人做了事,有功德而不自恃,有功劳而不自居。因此,圣人的功德就永远存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