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佳句赏析,“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标签:
般若波罗蜜太初有道刘先银博客 |
分类: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8/1ff89d42f00047b6a02a5e1abfad56fa.jpeg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1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释文: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2
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释文: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气,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形),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分之间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
3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4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
释文:在诊断疾病之前必须先询问病人有关的生活情况。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贵而后来失势变得卑贱了,这种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绪抑郁,即使没有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疾病也会从身体内部产生,这种病叫做“脱营”;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来贫困了,这种病人往往在饮食和情绪上受到影响而产生疾病,这种疾病叫做“失精”。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绪不舒畅,五脏之气郁结而形成的。
5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释文: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6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释文: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
7
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释文:卫气在白天行于阳分,人处于清醒状态,夜间卫气入于阴分,人就能入睡。如果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跷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会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
8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释文:人的心情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但过度喜悦可以使心气涣散,所以说喜则气缓。
9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释文:人生长到十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完全均匀,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源是肾脏的精气,精气从下部而上行,所以喜爱跑动。
10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释文:人体脏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拿一个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职能做比喻的话,那么心脏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并且使它们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
11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到了四十九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没有生育能力了。
12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
释文: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其所有的血气都是上达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的。其阳气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够看见东西;其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够听。
13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释文: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发生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发生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多数是由于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是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因所导致的。
14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释文:所以明达事理的人,懂得调和阴阳的重要性,不做对养生不利的事,而能顺乎自然,以安闲清静为最大快乐,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终保持无忧无虑的境界,因而可以长寿。这就是聪明人的养生方法。
15
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而不止。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释文:所以怵惧、惊惕、思考、焦虑太过,就会损伤神气。神气被伤,就会经常出现恐惧的情绪,并使五脏的精气流散不止。因悲哀过度而伤及内脏的,就会使人神气衰竭消亡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的,神所就会消耗涣散而不得藏蓄。忧愁过度的,就会使上焦的气机闭塞而不得畅行;大怒的,就会使神气迷乱惶惑而不能正常运行;恐惧过度的,就会使神气流荡耗散而不能收敛。
16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释文:人体中的阳气,还可因为大怒而运行紊乱。阳气过分上逆,使形体正常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血液就会随着阳气上逆而郁淤头部,从而使人发生昏厥,成为“薄厥”病。
17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
18
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
释文:至于五脏的咳嗽,是由于五脏各自在所主管的季节受邪气侵袭,发病而产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脏所主管的秋季发生咳嗽,则是其他脏腑受邪气侵袭而转移到肺,引起咳嗽。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五脏和季节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脏在各自主管的季节中受寒邪侵袭,就会产生疾病。轻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会造成腹泻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脏先受邪气侵袭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脏先受邪气侵袭,然后再影响到肺,产生咳嗽。
19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释文:人在睡觉的时候,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因而就有部分血液贮藏到肝脏;而当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时,血液便又及时地运行到所需部位。所以眼睛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灵巧使用。
20
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释文:发怒会使气上逆而蓄积在胸中,气血运行失常而留滞,使皮肤、肌肉充胀,血脉运行不畅,郁积而生热,热又耗津液而使肌肤消瘦,所以形成消渴病。
21
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释文:喜怒等情绪不加以节制会伤害内脏,五脏属阴,所以内伤五脏而导致的疾病起于阴。
22
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主苦,治之以胆募俞。
释文:人的肝脏好比是将军,主管出谋划策;胆好比是公正的法官,主管判断。肝胆的经脉都经过咽部,所以咽部就像是肝胆的信使。患胆瘅的病人,常常是多虑而少决断,造成胆的功能失常,胆汁上溢而出现口苦。治疗时应针刺胆经的募穴、俞穴。
23
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释文:从高处坠落跌伤,就会使瘀血留滞于内。若此时又有大怒的情绪刺激,就会导致气上逆而不下,血亦随之上行,郁结于胸胁之下,而使肝脏受伤。
24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释文:胆胀病,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常作深呼吸而叹气。
25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
释文:木气过分抑制土,土气被郁已极而复气发作起来,会导致山石雷变,天昏地暗。这样的气候条件,人就容易患心腹胀满、肠鸣等疾病。
26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释文: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27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释文:肝脏是耐受疲劳的根本,它能贮藏血液,并且可以根据人体活动的需要而调节血量,肝血充足,人就不容易疲劳,由于“魂”必须藏在血液中,因此,也可以说肝脏是藏魂的地方。
28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释文:按一般生理过程来讲,女子以七年为一个发育阶段。女子到了七岁左右,肾脏的精气开始旺盛,表现为牙齿更换,毛发渐盛;到了十四岁左右,对生殖功能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天癸”,成熟并发挥作用,使任脉通畅,冲脉气血旺盛,表现为月经按时来潮,开始有了生育能力。
29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释文:过度恐惧会损伤肾脏,肾脏所贮藏的精气也会被损伤。肾的功能受损伤则人体上部闭塞不通,下部的气无法上行,停留于下,使人体下部胀满,所以气无法运行。
30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释文:肾主水,其主要功能之一是藏精,精气除来源于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外,还需其他脏腑“后天之精”的充养,所以五脏的精气充盛,肾脏的精气才能盈满溢泻。
31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释文:肾气通耳窍,肾的功能正常,双耳才能听见各种声音。
32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释文:肾脏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就好像冬眠的虫子一样,它藏蓄着人体的真阴和真阳,同时,它也是藏贮人体生殖之精的地方,头发靠血的滋养,而*可以化生为血液,肾能藏精,所以说肾脏的精华反映在头发上,肾的功能是充实和滋养骨骼,肾气充足的时候,头发就有光泽,骨骼也坚韧,由于它的部位在膈肌以下的腹腔,属于阴,又有闭藏的功能特点,所以称它为“阴中之少阴”,与四时中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应。
33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释文:脾脏就像谏议之官,辅助君主,一切周密的计划,都是从此产生出来的。
34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释文:人如果思虑太多,精神过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就会使体内的正气停留在局部而不能正常运行,所以说思则气结。
35
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释文:山谷之气,能藏蓄和生长植物,具有土的性质,因而与脾脏相通;雨气有水的性质,因而与肾脏相通。人体中的三阴、三阳六经经脉运行气血,犹如地上的河流;肠胃能盛贮饮食水谷,犹如大海,善于容纳百川之水;耳、目、口、鼻和前阴、后阴上下九窍,犹如水气流通的道路。若以天地阴阳来类比人体,则人身阳气所化之汗,犹如天之降雨;人体中的阳气,好像天地间的疾风,流动不止。人怒气暴发,如同天之雷霆;人身中的阳气容易上冲,如同自然界中的阳气向上蒸腾。因此,调养身体,如果不仿效天地间的规律,不懂得天有八节不同的节气,地有五域不同的地理,那么,疾病就要发生了。
36
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释文:正常情况下,饮食入胃,经过初步消化,再由脾输布到全身。如果脾脏有热,失去正常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就会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日久化为消渴。
37
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释文:阴阳两精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生命活力,就叫做神;伴随着神气往来存在的精神活动,叫做魂;依傍着精气的出入流动而产生的神气功能,叫做魄。所以能够使人主动地去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意识,叫做心;心里有所记忆并进一步形成欲念的过程,叫做意;意念已经存留并决心贯彻的过程,叫做志;为了实现志向而反复考虑应该做些什么的过程,叫做思;因思考而预见后果的过程,叫做虑;因深谋远虑而有所抉择以巧妙地处理事务的过程,叫做智。
38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释文:人的生命以饮食水谷为根本,所以当断绝饮食水谷时,人就要死亡。水谷精微,是由脾胃产生而布散到全身的,并且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所以,如果脉象中没有和缓的胃气,人也要死亡。
39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释文: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这是脾胃病的常见病因。
40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释文:水谷进入人体,经过脾胃运化,产生水谷精微传注于肺,经过肺的宣发作用,把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从而使五脏六腑皆得到营养。
41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释文:懂得养生的人,做到形神清静,善于保持阳气充足调畅固密,所以肌肉皮肤坚固紧密,而能抗拒邪气的侵扰,纵然有巨大的风邪以及毒性很强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会受到伤害。
42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释文:肺脏在五脏之中位置最高,覆盖在心脏之上,它是各脏之长,如果精神受到刺激,或欲望不能满足,就会使肺气不通畅,而发生病变,热邪造成肺叶焦枯,无法将津液输送到全身,便产生五体痿,因此说五脏都是由于肺热叶焦,而产生痿躄的,就是这个道理。
43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释文:中焦也是出自胃的上口,在上焦之下,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化生为营气和津液等营养物质通过经脉而会聚于肺,并依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方化而为血。
44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释文:遍布全身的较小经脉中的精气,逐级归流进入到较大的经脉中去,全身的经脉均和肺通连。所以,全身的精气最后总归入肺,肺脏再把精气输送布散到全身体表(皮毛)。体表的精气再进入经脉中,返流入人的经脉中……经脉中的精气就这样正常运行而不紊乱,并周流人心、肝、脾、肾,从而使脉中的精气趋于平衡,使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协调。
45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释文: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鼻的通气和嗅觉作用,必须依赖肺气的作用,肺气和畅,呼吸调匀,嗅觉才能正常。
46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释文:过度悲哀使心联系其他组织的脉络痉挛拘急,还会影响到肺,使肺叶张大抬高,呼吸异常,以致胸腔胀满,气的运行不通畅,营卫之气不能布散到全身,停留在胸中,时间长久转化成热,而损耗气,所以说悲则气消。
47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释文:远古时代,对养生之道有高度修养的人,经常教导人们说:对于一年四季中都可能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气候变化,要注意适时回避;思想上要保持清静安闲,不要心存杂念。这样,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还能从何处来侵犯人体呢?所以,那时的人们都能够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身体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48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释文: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已经虚弱了。
49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释文:所以,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就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无论是愚笨的抑或是聪明的,无论是德才兼备的抑或是才能低下的,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而符合养生之道的要求。他们之所以能活到一百岁而仍然不显得衰老,就是因为这些人全面掌握了养生之道,使天真之气得到保护而不受到危害的缘故。
50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释文:聪明的人,注意的是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一致性,因而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强壮与衰弱的不同结果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耳目聪明,精力充沛,身体轻快强健。即使是年龄已经衰老,也还能焕发青春,保持强壮;而本来就是强壮的人,就会更加强健了。
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
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正信偈: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
被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力量救度到了。
法藏菩萨因位时
阿弥陀佛为要救度难度海之众生,要救度烦恼很多、会造恶造罪一口气不来将必堕无间地狱去受苦这种的人,所以阿弥陀佛由佛阶位降一阶位为菩萨,而为要救度圆喜,在世自在王佛前为我请求,为我磕头。阿弥陀佛早已成佛,此愿生起是为圆喜一人。
睹见诸佛净土因 国土人天之善恶
法藏菩萨的心愿要救度众生,必需要建立净土。如何建设净土?所以就请求世自在王佛变现十方诸佛所建设的净土,透过世自在王佛的力量,而看到十方诸佛的净土,净土里住有善与恶的人天,而弥陀选择最殊胜的净土要救度众生。(圆喜)
建立无上殊胜愿 超发希有大弘誓
阿弥陀佛观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才选择最高无上殊胜愿要令我现在幸福,未来也幸福,这也就是阿弥陀佛所发起的大弘誓,这殊胜的愿是为要救度会造五逆谤法罪,一口气不来必定会堕无间地狱受八万大劫之苦的圆喜,让我可超越生死,阿弥陀佛所发起的这殊胜愿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尊佛可以相比的。
五劫思维之摄受 重誓名声闻十方
一劫有四亿三千二百万年啊!阿弥陀佛用五劫的时间想,要如何救度众生(圆喜),最后选择本愿来救度我。
亲鸾圣人被阿弥陀佛救度后云:
"弥陀五劫思维之愿,深深按之,全为亲鸾一人也。
然则,思欲救度深重罪业身之本愿之可贵也。"
慈悲的弥陀再一次的发誓、保证,说他名号的声音,要传遍十方,让我们能听到、能得到那个名号的功德。
法藏比丘的重誓偈: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又言:
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普放无量无边光
阿弥陀佛的光明普遍放光,平等的、没有选择性的,作用在十方众生的身上。阿弥陀佛的生命力量是无限的,不管过去、现在、未来,都要救度我,要救度烦恼多、会来造恶造罪、一口气不来必堕无间地狱去受苦的我,不会说现在要救度我,未来就不要救度我了。阿弥陀佛要救度我的念力不受时间限制,也不受不受任何障碍。弥陀的光明是超越空间的,是无边际的,普遍十方的,外不受山河大地障碍,内不因众生烦恼重而有所障碍。不管我在哪个地方,阿弥陀佛的光明一直在调熟着、遍照着我们,绝不会改变,阿弥陀佛的光明有救度我们的力量。
无碍无对光炎王
阿弥陀佛有无碍光的力量,不因我在任何角落,不因我愚痴,脾气不好,欲望很深,业障深重,阿弥陀佛的光也一样要照入我的心,因有这一尊无碍光佛,能让我人生更积极,能让我人生有光明,能让我们有障碍的人生,转变为无障碍的人生。
大经云:阿弥陀佛的光明是光中之尊,佛中之王,是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所以大宇宙中,唯有阿弥陀佛的光明,可治众生之心病(无明业障病)。
人一生活着,就是追求着心中所喜爱的东西(金钱、地位、情感……)直至一口气不来,而再堕落痛苦黑暗的世界,而基于过去曾与阿弥陀佛结过缘,阿弥陀佛有炎王光的功德,所以可使我们早日再来娑婆成为人身。
能成为人身要感恩。释尊云:
能成为人身如爪上土,失去人身堕地狱如大地土。
如果没有成为人身,也无法有机会听到真实的佛法,直至到有出生为人的欢喜。
清净欢喜智慧光
阿弥陀佛修行没有起过贪念的心,不受欲望束缚,保持无贪之心修行,成就清净光佛,这尊佛的功德,可清楚照出我们每一个念头是贪的念头。
阿弥陀佛过去修忍辱行,在修行的过程中,保持无怨言(嗔心),勇猛精进,修行成就欢喜光佛,这尊佛的光明可清楚照出人有嗔恨的心。
阿弥陀佛用智慧、认真精进的心去修行,成就智慧光佛。这一尊佛的光明可清楚照出人是具足烦恼的,有烦恼就有愚痴,如果没有智慧光佛照出人的心是暗的,人就不会知道。因心暗,所以不断还来这生死轮转的家。
亲鸾圣人29岁被阿弥陀佛救度之时云:
唯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亦名智慧光佛,一切诸佛三乘众,咸共叹誉应归命。
不断难思无称光
阿弥陀佛修行不间断,成佛时就有不断的光明,能不断的听法是阿弥陀佛有那不断光明一直在推着我,我的心是变来变去,很复杂,想东想西,求法的心如拿刀划水,若非阿弥陀佛不断光明的念力,求法的心如此薄弱的我,未来只有再堕落。
阿弥陀佛的光明化为智慧,不断调熟着我,于一念要打破我无明的暗心,要让我后生的不安,令其大安心。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想象不到的,信心决定后才会清楚。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法形容的。
阿弥陀佛的光明是不可称、不可思、不可议,唯佛与佛方能究知。
超日月光照尘刹
阿弥陀佛的光明超越日光、月光,超越一切光明。
阿弥陀佛的光明若显现,诸佛皆不能比,其它光明尽消失。光明的作用就是要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所以阿弥陀佛的光遍照十方微尘(数不尽)的世界,不管净土、秽土,都蒙受弥陀光明的照耀。
一切群生蒙光照
以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出一切众生真实之机(一生造恶——必堕)。机若清楚,法也就清楚——必救。
本愿名号正定业 至心信乐愿为因
人最大的不安就是面对死,不清楚死后的去向。
阿弥陀佛本愿成就的名号,也就是本愿所成就的阿弥陀佛正觉的果名,阿弥陀佛要赐信乐给我,领受到就能破暗满愿,这正是十方众生往生决定之正因,对于无始劫以来一直不安的心,心安了,此时此刻才有出生为人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成等觉证大涅槃 必至灭度愿成就
认真听佛教,听至被阿弥陀佛救度就有二种利益:现世入正定聚,未来利益一口气不来到极乐世界成佛。
阿弥陀佛的誓愿,就是一定要让我灭掉烦恼,渡过生死大河,不再轮回受苦了。
如来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
释尊出世的本怀是为了什么呢?
大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尊以无限的大悲,怜悯活在六道轮回、苦恼不断的我,所以再来世间出世,就是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清清楚楚告诉我,弥陀本愿如大海,阿弥陀佛发愿要救度我,要让我得到真正的幸福。
五浊恶时群生海 应信如来如实言
现在活在(末法时代)这个时代,有种种的事会来扰乱我们的环境、身体、心灵,所以释尊出兴于世,来告诉我们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真实的,要我们应该信顺他说的话。
能发一念喜爱心 不断烦恼得涅槃
能发也是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于一念要赐信乐给烦恼具缚的我,信乐得到时,才有真正的幸福,出生为人才有真正的快乐,一念之后就会知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 ,不管何时于一口气不来都能出生极乐世界成佛。
凡圣逆谤齐回入 如众水入海一味
不管有修行的人,或是欲深、嗔重、嫉妒心多,只会造五逆谤法罪,一口气不来会堕落黑暗痛苦的世界这种人,阿弥陀佛以大慈悲心、大平等心,于一念转入弥陀本愿海,得到阿弥陀佛所赐的平等、同一味的他力信心。
摄取心光常照护
阿弥陀佛以摄取光明要来救度所有有生命的人,若得到一念,弥陀光明即入凡夫心中,不再分离了,所以说”常照护”。
观经云:
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已能虽破无明暗 贪爱嗔憎之云雾
常覆真实信心天 譬如日光覆云雾
云雾之下明无暗
虽然苦恼的根源已经依阿弥陀佛的力量来打破,但是人最大的烦恼是欲心、怒心,一辈子不能断,有如天上云雾般,时常障碍真正的信乐,但信后就像日光出来了,虽然烦恼障碍佛的光明,但是被阿弥陀佛救度后,心中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没有障碍的。
获信见敬大庆喜 即横超截五恶趣
信心决定对弥陀的慈悲、救度的力量很清楚,因此看到名号就会从心底生出恭敬心,也很庆幸过去与阿弥陀佛结过那么好的佛缘,而以与弥陀之间的缘而得救,让我必堕黑暗痛苦世界去的极恶最下之机,能切断生死轮回的去处。
一切善恶凡夫人 闻信如来弘誓愿
凡夫就是有烦恼的人,有烦恼才想去断烦恼,去做了种种的善,才知做不出一件真正的善,只会造恶,这就是真实之机,而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为无有出离之缘善恶凡夫而发的,所以要来听闻阿弥陀佛的心,听到心底去,心听到之时,就是闻信如来弘誓愿。
佛言广大胜解者 是人名芬陀利花
认真求法的人,到最后对佛所讲的一切经都能彻底的了解,这就是释尊所赞叹的广大胜解者。
而像我们这种具足满满烦恼的人,被阿弥陀佛救度后,心中就会开出一朵没有污染的白莲花。
弥陀佛本愿念佛
听阿弥陀佛的本愿,听到破无明长夜之暗,就成为念佛人,这就是弥陀真正的心意。
邪见骄慢恶众生 信乐受持甚以难
难中之难无过斯
每一个人对真实的自己不清楚,对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的力量也不清楚,有这邪见骄慢心的人,都怀疑阿弥陀佛的力量,所以要领受阿弥陀佛要赐予我们的信心,是非常难的事,世间最难的再也没有什么比要来领受阿弥陀佛的信心更难,人只有一颗信不下去的心,所以叫做恶众生。
印度西天之论家 中夏日域之高僧
显大圣兴世正意 明如来本誓应机
净土真宗的传承于印度发芽,在中国开花,到日本结果。
印度有二位高僧:龙树菩萨和天亲菩萨,都是千部论主。
中国有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三位高僧。
日本有源信、源空两位高僧。
这七位高僧不但自信还教人信,并且陆续在印度、中国、日本各地明白说出释尊出世本怀及阿弥陀佛本愿要救度曾无一善的凡夫。
释迦如来楞伽山 为众告命南天竺
释尊在印度南部近海的楞伽山上对听法的大众宣布,为龙树菩萨授记,预言七百年后有一位大修行者名叫龙树菩萨会来传承释尊的法脉。而释尊与龙树菩萨相距七百年的法脉是因为龙树菩萨知道释尊所证悟的智慧。
龙树大士出于世 悉能摧破有无见
宣说大乘无上法 证欢喜地生安乐
龙树菩萨出生于世尊灭度后700年,自力修行已证悟到初地菩萨(41阶位),又听到阿弥陀佛本愿,得到信心,悟到佛智,直登51阶位,于未来生于安心、快乐、光明的世界,悟到佛智的龙树菩萨有能力破邪(常见:认为什么事永远不会改变。断灭见:认为人死了就没有后生,只有今生无来世,不怕因果,为所欲为。)显正(宇宙三大真理),到处布教,宣说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是最高无上佛法,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显示难行陆路苦 信乐易行水道乐
明白告诉我们自力修行如行千里陆路。
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救度好比,水上乘船顺风而行,快捷又便利。认真听佛教,听到被阿弥陀佛救度时,踏上无碍之一道,才知道是易行道。
忆念弥陀佛本愿 自然即时入必定
被阿弥陀佛救度的人,时常会忆佛念佛,那个时候也会以阿弥陀佛的力量必定会进入极乐世界,必定会成佛。
唯能常称如来号 应报大悲弘誓恩
被阿弥陀佛救度后,就会时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感恩称念名号,也会报答阿弥陀佛的大悲弘誓恩——忍不住会说法。
天亲菩萨造论说 归命无碍光如来
天亲菩萨会写一千部的论是因为天亲菩萨被阿弥陀佛救度到。
无碍光如来让我们人生能够积极,人生能够光明,能够幸福,有出生为人的欢喜,让我们现在未来往生无障碍。
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大誓愿
天亲菩萨把内心那种体验心境告诉我们,又能教学,是我们的善知识。他依据经典把佛教教义很清楚告诉我们说:阿弥陀佛与我们的约定要令我们超越生死的苦海。
广由本愿力回向 为度群生彰一心
弥陀的愿力就是要救度十方的众生。
弥陀的愿力有无碍的光明,让我们有障碍的人生变得无障碍,痛苦不断的人生变成快乐的人生。
天亲菩萨就是很清楚告诉我们弥陀于一念要赐信乐于我们。
归入功德大宝海 必获入大会众数
阿弥陀佛说我要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打破我们的无明暗,要让我痛苦的根源消除掉,要让我未来的去向很清楚明朗。亲鸾圣人说天亲菩萨叫我们快投入功德大宝海里面,得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成为极乐世界的一份子(现世利益)。
得至莲花藏世界 即证真如法性身
一口气不来,即刻到极乐世界证悟与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无量光、无量寿的境界,也具有大慈悲与平等心(未来利益)。
游烦恼林现神通 入生死园示应化
于极乐世界成佛具有神通,就不会执着生死,也不执着涅槃。因不执着生死,所以再入生死园;因不执着涅槃,所以不会停留在极乐世界。会示现应化身,哪里有众生在呼叫,就示现应化身去救度受苦的众生,这就是成佛的目的与任务。
本师昙鸾梁天子 常向鸾处菩萨礼
昙鸾大师生于1500年前,山西省五台山不远的山脚下,家庭富裕,有小神通之称,在五台山文殊师利菩萨道场出家。
常于中国南、北方弘法,梁武帝对昙鸾大师非常尊重,每每向昙鸾大师请法,大师都能明白的答复,皆是法喜充满,所以时常向昙鸾大师的住处顶礼。
三藏流支授净教 焚烧仙经归乐邦
蒙受精通经律论三藏,印度菩提流支传授真正长生不死的妙术,昙鸾大师听了菩提流支法师的一番话,当下放一把火烧掉可修肉体延长的妙术仙经,致力于真实佛教的修行,而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
天亲菩萨论注解
昙鸾大师于往生论中体会到净土法门的殊胜,所以才注解天亲菩萨所写的这部往生论,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一念被阿弥陀佛救度。
报土因果显誓愿
报土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去感应出来的果报。
报土的果就是要让我们去极乐世界成佛。
往还回向由他力
被阿弥陀佛救度后,临终就到极乐世界成佛;再从极乐净土还来秽土救度众生。这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成就的。
正定之因唯信心
真正能让我们往生决定,独独一项的种子就是他力信心=金刚信心=真实信心,才是我们永远的依靠,“唯信独达”。
惑染凡夫信心发 证知生死即涅槃
惑染凡夫开发信心时,就会被阿弥陀佛救度到,此时就会彻底清楚,像我这种会生会死这种的凡夫,有烦恼这种的人,阿弥陀佛要把我救度到极乐世界得到涅槃。
必至无量光明土 诸有众生皆普化
以阿弥陀佛的力量,必定能进入光明无有众苦的世界,再以阿弥陀佛的慈悲还来娑婆普遍救度轮回的众生。
道绰决圣道难证 唯明净土可通入
道绰禅师累计30几年圣道门的修行,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成就佛道,决心跟昙鸾大师学习净土法门,于玄中寺看昙鸾大师所写的《往生论注》,不久就被阿弥陀佛救度,有体验的道绰禅师明白告诉我们只有净土这条路行得通。
万善自力贬勤修 圆满德号劝专称
认真听佛教,遵照佛教所说的,无论如何认真做善,都无法被阿弥陀佛救度到,此时就会看出我们有一颗很不安的心,越认真听、求、做,才知自己的力量很有限,如此之机的我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得救的人,阿弥陀佛说我是必堕之人。努力的做善才知自力是无力的,所以道绰禅师劝我们要专信靠圆满无缺点不可思议的南无阿弥陀佛。
三不三信诲殷勤
认真不厌倦教导我们要从三不信心转变为三信的心,因为三不信心若存若亡,有疑心,有杂缘来间断;而三信的心不再若存若亡,一念归命阿弥陀佛,不会再有杂缘来间断。
像末法灭同悲引
佛法的法运走到像法期、末法期,甚至法灭,再也没有人证果了,唯有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平等慈悲的救度,而能正确引导众生被阿弥陀佛救度的唯有善知识。
一生造恶值弘誓 至安养界证妙果
透过佛智而知,全人类身口意不曾一善,而一生造恶这种人,唯有信靠阿弥陀佛广大的约定,要赐信乐于我,令我安心,令我满足,于一念切断所有的怀疑与不安,一口气不来出生极乐世界证佛果。
善导独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与逆恶(机)
对阿弥陀佛、世尊的心意能彻底知道的只有善导大师,他告诉我们弥陀的本愿就是怜悯一切沉沦于苦海中的众生,像我们这种定善、散善都做不到,只会造五逆十恶的凡夫是弥陀救度的对象。
光明名号显因缘(法)
弥陀本愿成就光明与名号,如来名号是药,光明就有投药的作用,而名号的作用是拔苦与乐,也就是破我们的无明暗心,满足我们的愿,让我们得到永远的幸福,永远的快乐,所以光明、名号就是救度我们的因缘。
开入本愿大智海
善导大师是由大心海(净土)再来化现的,因人会造五逆谤法,阐提,作不出一件真正的善,所以善导大师叫我们赶快归入弥陀本愿所成就的大智慧海,仰仗着弥陀的光明与名号的因缘。
行者正受金刚心 庆喜一念相应后
想被阿弥陀佛救度的人,就要正确领受阿弥陀佛所赐的金刚信心,得到他力信心后,就会有欢喜,因为佛心已入凡夫的心,成为一体了,生命就有真正的欢喜。
与韦提等获三忍 即证法性之常乐
能一念被阿弥陀佛救度就与韦提希夫人及同时在场的同样都得到三种安心,(1)有出生为人的欢喜,自业苦转为业苦乐,(2)明信佛智,对地狱一定、极乐也一定很清楚,(3)不再有疑心,不安的心消失了。未来又可以往生极乐,开悟与阿弥陀佛一样的佛觉,就会永远的快乐。
源信广开一代教
源信大师看过五次大藏经,又在42岁有被阿弥陀佛救度的体验,所以能够正确把世尊出世本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开显真实,希望每一个人能踏上真实的路。
偏归安养劝一切
源信大师劝化全人类要完全依靠阿弥陀佛这尊佛,一口气不来才能到无有众苦的世界,这条路才是真实正确的路,才是行得通的路,才是能得救的路。
亲鸾圣人告诉我,源信大师希望我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专杂执心判浅深 报化二土正辨立
自力的信心是杂心,浅的信心,临终到化土。
他力的信心是领受他力的信心便是转为专心、深心,临终到报土。而报土才是阿弥陀佛真正要让我们往生的地方。
极重恶人唯称佛 我亦在彼摄取中
得救才能彻底知道,只要他力的信心就能得救这件事。
得救时也清楚自己是罪不知罪,恶不知恶,无惭无愧,极恶最下的人,只会造五逆十恶,只能做出杂毒之善这种的人,也蒙受弥陀慈悲摄受,用心光把我包住,此时也会感恩念佛。
烦恼障眼虽不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
虽然五欲三毒炽盛障碍我的眼睛,看不到阿弥陀佛,但是慈悲的阿弥陀佛用心光保护我,从不间断。
本师源空明佛教 怜悯善恶凡夫人
亲鸾圣人赞叹他的师傅对佛教很清楚,法然上人不止有智慧又慈悲,怜悯会来做善与做恶的凡夫,认真修行,吃尽一切苦,就是为了要引导所有的人被阿弥陀佛救度。
真宗教证兴片州
法然上人于日本清楚把净土真宗教义(真实的佛教)弘扬广大。
选择本愿弘恶世
法然上人唯一留下来写的一本书就是《选择本愿念佛集》。
法然上人清清楚楚告诉我们阿弥陀佛以他极善最上的力量要来救度极恶最下众生,将这种的心意弘扬于恶世界。
还来生死轮转家 决以疑情为所止
不断再来生死轮回,除了无明暗这一项没有其他的原因。
速入寂静无为乐 必以信心为能入
能快速进入极乐净土的世界就是要以他力的信心。
弘经大士宗师等 拯济无边极浊恶
弘经大士:指印度两位千部论主,龙树菩萨与天亲菩萨。
宗师:指中国昙鸾大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日本的源信大师、源空大师。
他们都尽其一生告诉全人类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为了拯救无量无边极恶最下的浊世恶人,要让所有的众生能得到永远的幸福。
道俗时众共同心 唯可信斯高僧说
不管出家在家,不管处在任何时代的一切众生都要共同领受阿弥陀佛所赐的他力信心,共同出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想要领受他力的信心,就要好好信靠(信顺)高僧所说的话。
大丈夫立身于丰满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浅薄的礼法上;立身于大道的朴实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虚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