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者包羲氏止于至善: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2010-07-13 07:13:57)
标签:

刘先银博客

太初有道

元亨利贞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

止于至善

 zhǐyú zhìshàn 

儒学经典要义:
  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孔子说:一个人家的子弟,在家能行孝道,在外能扩充悌道(尊敬师长),做事谨慎守信用,博爱大众,接近有仁心的人。行有余力,学习文化艺术。
  2.仲尼祖述尧舜,宪xian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
  【解】孔子远述唐尧虞舜的道理,近表彰文王武王的典章制度,并且上循顺天时变化,下依照水土地理特性。
  3.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解】孔子说:如果有人立志学仁(仁是每个人本具之良心),他便不会再作恶。
  4.孔圣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孔子说:君子心中只有道义;小人心中却只知道利益。
  5.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解】孔子说:君子偶尔犯错违背仁道。小人是从来不会行仁道的。

 10.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求:要求。
  1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曾子说:我每天反省自己三样事情: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忠?与人交往有没有讲信用?夫子所传授给我的,我有没有实践它?
  忠心就是尽自己本分。学问只知道是没有用的,必须行出来才有用。学道,知道,要行出来才能成道。
  12.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解】孔子教人临事要依准则多思考,事情才能做好,也才不会犯错。这九项值得思考的事情都是一个学道的人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

         13.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解】尧帝说:咳!舜啊!上天所钦定的落在你身上,你要执守中正的道理才能长久!假如四海的人民生活都穷苦困顿,那时候上天给你的禄位就终止了。
 14.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解】曾子说:易经亘卦象辞有句话说:君子所思所想不超出自己的本分地位。君子心中所想的总是合乎他的身分与地位,不好高骛远。
 1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解】君子有三项让他敬畏的事。

         1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解】孔子说:在上位的人自身做事正当,不用命令,其人民自然会照着做;反之,自身做事不正当,虽然有令,其民也不遵从。
  这叫以身作则,也叫上行下效。在上位的人如果不以身作则,自己胡作非为,而要人民不效法,不胡作非为,那是不可能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是一定的道理。

古者包羲氏
   《系辞传》载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不止他一人)所进行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长期活动,画出阴爻“--”、阳爻“—”,依据“太极化生八卦”的理论,制作出太极八卦图。又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伦天地之道。”这里的“三观、二取、一作、一通、一类”与“一准、一弥伦”,尤其是“一作”,正好一语道破了古人的太极八卦图是宇宙客体(天、地、万物及人)内在规律的天然宏观抽象,及其抽象目的宏观宇宙性(一准),与天然微观抽象(一弥伦)的微观宇宙性科学,这就是宇宙自然法则。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圣人也。
     三观:“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长期仰以观于天文,昼夜上下,看日月星辰斗转星移风雨雷电天象变化;俯以察于地理,南北高深远近,看飞禽走兽虫鱼与地壳表面山川湖海河流,想地理运动。
     二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故而有象,爻,字。立象以尽意,指意义。     
     一作:“始作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以验阳阴消息两端而已,划作三爻之八卦,“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设卦以尽情伪”,指天道与真理,即自然规律。
     一通:“以通神明之德”。“如健显动止之性”,“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阴阳不测之谓之神”,“蓍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民咸用之谓之神”。这里的“神”,非指神鬼,系指天道自然规律,讲变化无穷,人类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它就称之为神。
     一类:“以类万物之情”。“如雷风山泽之象”,认识宇宙间“天、泽、火、雷、风、水、]山、地”八种基本事物,举一反三,逐类旁通。
     一准:“易与天地准”。
     一弥伦:故能弥伦天地之道”。
       “河出图、洛出书”虽说是神话传说,都有定方位上的“黑点偶白点奇”的数字“一、二、三、...、九、十”,中华神祖很早就认识了“十进制”,伏羲氏通过“三观、二取、一作、一通、一类”与“一准、一弥伦”十道程序,尤其是“一作”,一语道破古人的太极八卦图是宇宙客体(天、地、万物及人)内在规律的天然宏观抽象,及其抽象目的宏观宇宙性(一准),与天然微观抽象(一弥伦)的微观宇宙性科学,这就是宇宙自然法则。
    “天尊地卑”,万物有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古者包羲氏止于至善: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刘先银书法作品《近者悦远者来》 

    〖近义〗登峰造极

〖解释〗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做治国安帮这种大学问的方法在于,提倡和发扬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广泛地亲近民众和尊重民意,永无止境地追求至善至美,以至善至美为奋斗目标。
“大学”就是大学问,古时候的大学问就是治国安帮的学问;
“道”就是方法,途径,诀窍等;
“明明德”,第1个“明”作动词,为明放、彰显、提倡、推广、发扬、张扬之意;第2个“明”为正大光明,公正开明之意。“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会风尚。
“亲”就是亲近,体察,尊重;
“民”就是民众,引申为民意、民情;
“至善”就是善的最高境界,即至善至美。
“止”就是停住。“止于”就是“当某某目标达到的时候停住”,引申为“以……为奋斗目标”,“止于至善”就是以至善为奋斗目标。

〖示例〗

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实例〗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大医精诚 止于至善

江南大学校训:笃学尚行 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 止于至善

河南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校训:止于至善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院训:止于至善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古者包羲氏止于至善: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古者包羲氏止于至善: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古者包羲氏止于至善: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古者包羲氏止于至善: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十二种人是镜子⑴能吃亏的人是有福的人
⑵能施舍的人是富贵的人 

http://b50.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21d3157836bb5ff0a04356529ba54fda817fd6a3fc788a1a6f5939e423e6defd225e6b7d07139b7be9f4ca43e801d74e48033ccf471cc97fd83cf7f121a70ddd839f4af727fb122c6d08fed2eb896228b1ff0ddc&a=50&b=50
   
爱发脾气的人是下贱的人

http://b52.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21d3157836bb5ff0a04356529ba54fda5bcf6685a72516cb238fd7eceb7982aee80b18397fe5a1140b3eba04f011a249dc5ad21b1ae4a3c93e604e0f76adbbaa4c32a0f46476640a9d604af708faac6a7d83ad60&a=52&b=52
   
爱助人的人是吉祥的人

能容忍的人是快乐的人

爱积德的人是长寿的人

爱打人的人是短命的人

爱骂街的人是没福的人

爱生气的人是不聪明的人

修心学佛的人是有觉悟的人

不做恶事是明白因果的人

有缘念阿弥陀佛的人是有慧根的人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与快乐的人接触可以提高个人的幸福感,你认识快乐的人越多,你就越感到快乐。广而言之,所有的情绪都有传染性;但是,研究表明,快乐的传染性要高于不快乐的传染性。但在同事之间,快乐传染可能效果大大降低甚至失效(有些人甚至因同事的不快而感到快乐,这种畸形的情绪就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列了),这说明社会背景对情绪的扩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所以,为了让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感到你快乐的感染力,你要快乐起来,同时,为了让自己更快乐,一定要多结交一些乐观的、开朗的朋友,这样,才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快乐是善良的,是智慧是爱的流露!

 

为林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书籍

            ——访中国林业出版社社长刘永龙

 刘先银 1994年

             本文发表在1995年出版的《用绿色迎接21世纪----林业部长厅局长访谈录》

 

艺海探珠:刘先银诗文集  

贤者神游 华果圣音 ----画家韦艺和… 

艺术人生十周年范曾先生的温暖话语 

记巨幅国画《祖国万岁》 

四时花香 万壑鸟鸣

记北京风情画家崔铁成 

    为林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书籍

        ——访中国林业出版社社长刘永龙

                                               刘先银 1994年

 

1994年,中国林业出版社走过40多个春夏秋冬,为林业文化事业默默奉献着。传播着森林的故事。从物质到精神,从人类的生产活动到情感意识的宣泄,森林作为一种绿色“鲜活”的载体,几乎无时无刻不与人类的繁衍生息、喜怒哀乐密不可分、相伴相依。“森林是人类的摇篮,又是国土安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屏障。”这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认知。正因为如此,华夏大地上森林演替兴衰在几千年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人们把伟岸长青的松柏树,作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形象;凌寒不败、傲雪迎春的梅花,被视为中华魂;艳冠群芳的牡丹则是富贵吉祥的象征;经冬不凋的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则被喻为“四君子”。这些被赋予高尚品性、人格化了的花木,反过来又不断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族品格的形成与发展。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几千年来,历代文人雅士,倾注无限情思,为花木吟诗作画,留下无数传世的名篇佳作,成为绚丽多姿的华夏文化瑰宝。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为花木谱写典志的国家。如著名的东晋戴凯之《竹谱》、北宋刘蒙的《菊谱》,南宋范成大的《梅谱》、宋赵时庚撰的《金漳兰谱》三卷等,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则是历代花木谱志的集大成者。这些谱志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比西方要早六百年以上。
  中国传统花木谱志,多为著名文人学者所撰,既对花木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栽培方法、保护和利用等方面作了科学而详确的论述,至今仍是专攻园林花卉的学者们参考的重要史料;同时,中国传统花木谱志还大量辑录了历代描绘花木的不巧诗篇和传世国画,从而使这些谱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传于世。
  世界上可能没有一种东西像花一样,一提起来,就让人心中充满柔柔的温情,甜甜的蜜语。人们爱花的璀璨、爱花的绚丽,希望自己的生活有鲜艳美好的花朵点缀。
  花是一种流行的“世界语”,多姿多彩的花儿,有的枝、叶、花错落有致,仰俯呼应,轻松随意,充满着勃勃生机,描绘着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有的花、草、藤协调相依,疏密有致,虚实结合,纤秀挺拔,书写着一首首浪漫的田园诗;有的清新娇丽,淡月和风,弹奏着一支支优美的畅想曲。红花绿叶相映成趣,花开花落生生不息,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优美,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呼唤和回归自然的渴望。
  茶,不但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茶的世界,气象万千;茶的品德,高风亮节;茶的韵味,妙趣无穷;茶的品种,更是丰富多彩。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