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相会时留下的千古智慧:“要妙”“袭明”

标签:
刘先银博客老子道德经心灵感应福杯满溢健康生活 |
分类: 名人名家 |
为什么说“要妙”的分量远远高于“袭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有道德的人:总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善于拯救物,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袭明”。
“袭明”:借鉴义理。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为人处世的人,是不善于为人处世的人的师表;不善于为人处事的人,是善于为人处世的人的借鉴。对善于为人处世的人,不敬佩尊重引为学习师表;对不善于为人处世的人,不爱惜借鉴而一味嫌弃;这种人虽自以为有才智,但对何为道德仍然迷惑。明白这些道理,就是通晓了“道德”的精妙显化与不断运行变易之要妙。
“人为万物之灵”,就是唯有人,能辨识天地万物之理;能通晓天地万物之性;能“知道”“明德”,“尊道贵德”;能“赞天地之化育。”
这就是老子所谓“袭明”。
面对着“违道背德”之事发生:如何令其转化,纳入正途?如何化害为利?如何变废为宝?如何转危为安?这就必须要通晓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道德”运化精要与微妙之处了。这就是老子所谓的“要妙”吧!
必须“涤除玄览”;必须要深谙“道德”的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精要与微妙的运化之道。行事作为,改邪归正。而不是仅唱几句“要加强道德文化宣传”的高调,了事。
真正的高人,不会陷入具体去分析谁先进与谁落后,以及去学习谁和借鉴谁,只会
巧用章第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1.瑕谪,同“瑕适”、“瑕讁”。
2.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错。
拼音:[xiá zhé]
3.是谓袭明。袭,内在的本质的真正的,本篇是隐含之意。明:聪明。自知者明。这就叫做借鉴其他事物的义理而使自己清楚明白起来,这就隐含着自知自明。这是一种真正的聪明啊。
指袭击,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指隐含之意。另有继承的意思,如沿袭。
【译文】
1.善道者的行动不会留下痕迹,善道者的言谈不会留下话柄,善道者的算术不用筹码工具,善道者的屏蔽无需闩杠也无法打开,善道者的约束不用绳索也无法解脱。
2.因此圣人,常以善道拯救世人,所以没有人被遗弃。
3.常以善道拯救万物,所以没有物被遗弃。
4.这是一种真正的聪明啊。
5.所以善道者,是不善道者的良师,不善道者,是善道者的资源。
6.不尊重这样的老师,不爱惜这样的资源,虽有智慧却身在迷中。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中的“善”指行善,可以理解为善待、珍爱,即以自然的原则对待万物,要一视同仁、要有博爱精神;“救”指拯救、帮助,可能也可以理解为对滥杀、虐待、奢靡浪费、贵难得之货等不良行为的纠正、匡正。“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译为圣人因总是用道义去善待万物并匡正人们对待万物的不良行为,使万物得到解救而能自然地发展,一视同仁,所以没有被丢弃甚至绝迹的东西,使得物物都能物尽其用、各得其所。
“是谓袭明”中的“袭”指袭用,即从其他事物上借鉴而得,这是老子“效法”思想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袭明”指从其他事物上借鉴而使自己清楚明白起来。“自明”和“袭明”是两种悟道的方式,其中自明是通过自身的经历、观察、体认而悟出的为人处世之道;袭明是通过借鉴他人、他事之道而使自己清楚明白起来。老子主张“袭明”悟道的方式,这样可以避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不当行为。“是谓袭明”译为这就叫做借鉴其他事物的义理而使自己清楚明白起来。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的理解就是:擅长教人的人,可作为不擅长教人的人的老师;而不擅长教人的人则可为擅长教人的老师积极提供教育资源。不尊重老师,不珍惜教育资源,看似智慧,实则糊涂,这就是道的深奥玄妙之处。老子与孔子相会时留下的千古智慧:“要妙”“袭明”
《史记》记载:李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也称陈氏。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2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二十五日卯时,白羊座。於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既现址太清宫镇。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老子,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中国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几次专程向老子讨教,对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据《史记》和有关史料记载,孔子面对面地向老子求教时,老子告诫孔子:“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儒家的后学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显而易见。荀子作为先秦原始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的建构明显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其以天道言人事的观点,在孔子那里难以找到,而在《老子》中则表现得清清楚楚。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蔂而行。大意就是大势好了机会好了就放胆一搏尽管去做,大势不好没机会就还是归隐山林韬光养晦。
中国历史上的两位圣人--老子和孔子,曾有过一次相会,他们的畅言,留下了千古美谈。让我们细细聆听,在研读和品味中,感知古圣先贤的胸襟和智慧!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
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於物也!“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
何故哉?
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
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阳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静,行需松弛,饮需素清,卧需安宁,非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独户,不招仆役,不备用具,何以能撑之?
招聘仆役,置备用具,不立家规,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修身何需深宅?腹饥而食,体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寝。居家何需众役?顺自然而无为,则神安体健;背自然而营营,则神乱而体损。”
老聃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谦下;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
阳子居听后,一改原来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骄亦不媚。老子赞曰:“小子稍有进!人者,生于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自然之物也。
贵己贱物则背自然,贵人贱己则违本性,等物齐观,物我一体,顺势而行,借势而止,言行自然,则合于道矣!”老聃曰:“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
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
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
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南荣问道。
“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于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则与禽兽共居于地而不以为卑,与神仙共乐于天而不以为贵;行不标新立异,止不思虑计谋,动不劳心伤神;来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荣问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于天地之间,如同枯枝槁木;心居于形体之内,如同焦叶死灰。如此,则赤日炎炎而不觉热,冰雪皑皑而不知寒,剑戟不能伤,虎豹不能害。于是乎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皆无,苦乐皆忘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