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问:“渝、浡、鬻”的音义

标签:
答问俞渝鬻 |
分类: 博友答问 |
“渝、浡、鬻”的音义
万献初
伊嵩客:请问万老师,“渝”字是否有溢出的意思呢?因为河南话中有“yu锅”一词,意为水漫出,现在通常以“鬻”字作解,但《说文》中并无此意,反而是后面的bo字有溢出的意思。与朋友讨论,他认为“渝”字才是这个词本来的用字,望您能给予解答,多谢。
讨论:“渝”由水逾越而转有“溢出”义,有可能形成方言“渝锅”一词。“鬻zhu”本是以鬲煮米,后省鬲作“粥”,然后才转用于买卖之“鬻yù”,不大适合表示“溢出”。“浡bó”表示浡涌,包含“溢出”意,但程度、力度都高很多,且与“yu”音相去甚远。下面详细论述。
渝yú
,《说文》“渝,变汙也,从水俞声”。俞yú,《广韵》羊朱切,以母虞韵平声,《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金文作,用锐头刀(亽刂)将整木转挖空成独木舟(月-舟),刀转动挖木有“yuyu”之声。刀不断转切而深入,有超过、逾越义,同“逾踰”,转指更加之“愈”;刀刃切合于木,变通使合用,有“落俞”且“俞切”之适合义,同“渝”;适合则有愉悦感,转有快乐义,同“愉”,“俞俞”为和乐愉快貌,《庄子·天道》“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成玄英疏“俞俞,從容和乐之貌也”;适应、愉悦用于言语应答为“俞”,有应允、是然、对答义,《尚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何?”《汉书·扬雄传下》“扬子曰:俞!若夫闳言崇议,幽微之涂,盖难与览者同也”,颜师古注“俞,然也”。水(氵水)有空盈变化(俞),故“渝”从水俞声。又因“俞”有逾越义,“渝”转有溢水、泛滥义,如“渝溢”指如水满溢出,南朝梁元帝《玄览赋》“尔其彭蠡际天,用长百川,沸渭渝溢,潋淡连延”;“渝滥”指如水泛滥,唐刘知几《史通·称谓》:“而史臣载削,曾无辨明;每有所书,必存庙号。何以申劝沮之义,杜渝滥之源者乎?”《旧唐书·睿宗纪》:“比者赃贿不息,渝滥公行,放心未宁,禁犯无惧。”
浡bó,从水孛声,指水沸涌,《淮南子·原道训》“原流泉浡,沖而徐盈”,高诱注“浡,湧也”。比喻事物蓬勃兴起,《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孛bó,小篆作,人变色貌,从子从。pò,《说文》“
,艸木盛然,象形,八声”,小草(屮)破土孛生(八),形容草木生长茂盛舒展的样子,为“芾芾、旆旆、充沛、沛然”等字之初文,“-芾、旆、沛”同源派生。由“”构字,“孛”指人变色,从从子;“勃”,着力生长而生机勃勃,从力从孛;水(氵水)孛湧(孛)兴起,故“浡”从水孛声,“-孛-浡”同源派生。
鬻zhu,,《集韵》之六切,章母屋韵入声,米煮烂为稀餬,同“粥”。《仪礼·士丧礼》“夏祝鬻余饭,用二鬲于西墙下”,郑玄注“鬻余饭,以饭尸余米为鬻也”,陆德明释文“本又作粥,之六反”。《左传·昭公七年》“饘于是,鬻于是,以餬余口”,杜预注“于鼎中爲饘鬻,饘鬻,餬属”,孔颖达疏“稠者曰糜,淖者曰鬻,餬饘是其别名”。“鬻”从米从,“”从鬲从弜。鬲lì,《说文》“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甲骨文作
甲二一三二,金文作
盂鼎,是三只空足、筒腹、圆口、两耳的烹煮器。鬲有三只空足着地,稳而直接受火,是最原始的陶或金属制烹煮器,为中国烹饪器皿鼻祖,“鼎”多为祭祀重器,“鬲”多为通用烹煮器。lì,
,《说文》“,也。古文亦鬲字,象熟饪五味气上出也”,是鬲或体,两边“弜”不是弓,是蒸气上腾之态,或将气写在鬲上作“”。“鬻”是把米(米)置于鬲中(鬲)熬煮而热气上出(弜),后省鬲作“粥”。
“粥”是初民主要生活资料,市场买卖米去煮粥食用,是最突出的交易。故“鬻”又读yù,《广韵》余六切,以母屋韵入声,有“卖”义,《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后来有“卖儿鬻女、卖官鬻爵”等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