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郑风·溱洧游学课

(2020-12-08 14:54:28)
标签:

游学

诗经

郑风

溱洧

分类: 课程材料及讨论
诗经·郑风·溱洧 游学课
      溱水、洧水汇流处
诗经·郑风·溱洧游学课

诗经·郑风·溱洧游学课

诗经·郑风·溱洧游学课

《毛诗·郑风·溱洧》讲析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jin兮。(元部-an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鱼部-a

洧之外,洵訏x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药部-ok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耕部-e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鱼部-a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药部-ok

                                            

    提要:三月上巳节,性禁既开[情人节合男女]郑青年男女于溱、洧水两旁游春约会。或以香熏草药沐浴,然后欢会。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相出游,兰勺互赠,男女相谑,情爱热烈。钟情男女,涣涣解冰进而浏清之春水,示春情永不衰竭。

    两章,由全景的士与女向特写的一对士与女聚焦。男子已往,再次携女子往观,先“相谑”以言语,后“将谑”以行动。前以兰花相见,事后送女芍药示不忘以结恩情,实现由春光到春情的转化,即由民俗到情爱的转换。)

 

解字、注释:

溱(zhn)洧(wi,郑国两条河名,溱水与洧水,合为双洎河,汇入贾鲁河,流入淮河,在今河南郑州新密,郑国故城遗址不远处

,正。涣涣,冰解水散之时,春水盛貌。毛传:“涣涣,盛也。”郑笺:“仲春之时冰以释,水则涣涣然。”

士与女维士与女,皆泛指春游的男女。后文“女曰”“士曰”则为特指。

,执,拿。

蕑(jin,兰草。毛传:“蕑,兰也。”诗集传:“蕑,兰也。其茎叶似泽兰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周礼·春官》言:“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兰草又确有“杀蛊毒,辟不祥”的药效。

,已经。且(,通“徂”,去,往。朱骏声《定声 ·豫部》:“且,假借为徂。”陆德明《释文》:“且,音徂,往也。”

,副词,姑且(王力《古汉语字典》)。一说再。

洵(xún),信,实在。

訏(x,大,广阔。《说文》:“訏,詭譌也。从言,于聲。”诗经·郑风·溱洧游学课诗经·郑风·溱洧游学课《说文》:“於,於野,象氣之舒於。”是“吁”的本字,用大出气的吁声表示“大”。言语夸张过大、不实是为訏,訏之本义为欺诈、虚夸,此处引申为大。毛传:“訏,大也。”郑笺:“洵,信也。女情急,故劝男,使往观于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宽大又乐也,于是男则往也。”

维,伊,发语词。

相谑,互开玩笑。多指男女间互相戏谑狎玩。

勺药,即芍药。古人离别常用以相赠。毛传:“勺药,香草。”《郑笺》:“士与女往观,因相与戏谑,行夫妇之事。其别,则送女以芍药,结恩情也。”马瑞辰《通释》:“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一为草离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曰:勺药,离草也;言将别离赠此草。”崔豹《古今注》云:“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

,水深而清。毛传:“浏,深貌。”,众多。

,即“相”。 诗集传:“将,当作相,声之误也。” 闻一多《风诗类钞》:“将,相将也。相将犹相并。”

 

译文: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解题:

《毛诗序》曰:“溱洧,刺乱也。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淫风大行,莫之能救焉。”

《诗集传》:“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祥,故其女问于士曰:盍往观乎?士曰:吾既往矣。女复要之曰:且往观乎?盖洧水之外,其地信宽大而可乐也。于是,士女相与戏谑,且以芍药为赠,而结恩情之厚也。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辞。”

姚际恒《诗经通论》:“历观郑风诸诗,其类淫诗者,惟《将仲子》及此篇而已。”

方玉润《诗经原始》:“刺淫也。……每值风日融和,良辰美景,竞相出游;以至兰勺互赠,播为美谈,男女相谑,恬不知耻。”

把旧说中的“淫”与“乱”去掉,即今人多认为的主旨:《溱洧》描写的是郑国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溱水、洧水两旁游春约会的诗。

傅斯年:“《溱洧》相爱者偕游之辞。”

程俊英:“这首诗,就是描写郑国这一节日的盛况,传神地再现了一群青年男女相聚、趁此机会表达爱情的热烈场面。”

《艺文类聚》引《韩诗》说:三月桃花水之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于溱洧两水之上,执兰招魂续魄,拂除不祥。”《汉书·地理志》引此诗,颜师古注曰:“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也,惟以戏谑也。”韩、颜皆以汉唐以后的习俗说诗。

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谓“司男女之无夫家者令会之”。在这个节日里,男男女女都得格外地讲究外表。这种习俗的主要目的,就是“合男女”。即如《夏仲御别传》云:“仲御诣洛,到三月三日,洛中王公以下,莫不方轨连轸,并至南浮桥边禊。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见《艺文类聚》引)男朱女锦,实际上是要求得到异性的欢心。在这期间,青年男女是可以自由恋爱的。许多青年的爱情便都是从这水边的相会开始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诗经》中许多爱情诗都要写到水,这种习俗延至后世,演变为迎神、庙会、修禊等活动。

但是这种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亡。白居易曾有《经溱洧》诗云:“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情。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故后人说此诗常以淫称之,其实不过风俗变迁而已。当生命的自然繁衍变成纯粹的贞洁束缚,不得不令人痛惜。

 

讲析: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

从大处写起,“殷其盈矣”,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从小处落笔,“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