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步、趋、走、奔”的音义

(2016-04-27 22:30:31)
标签:

海淀

敬德书院

行走

趋奔

中庸

分类: 博友答问

“行、步、趋、走、奔”的音义

万 献 初 

    冬辰旭问:万教授好!请问课文《触龙说赵太后》中“入而徐趋”和“曾不能疾走”的“趋、走”有什么不同,有注释说“徐趋”就是慢走、“疾走”就是快跑,对吗?还有《郑伯克段于鄢》中“大叔出奔共”中的“出奔”,就该是狂奔出去了,对吗?敬请教授从字的形音义上为学生作个准确的解释,谢谢! 

讨论:这个问题有点复杂,需要从构字本义和古今词义变化两个角度来分析。

“行、步、趋、走、奔”的音义
切割碎艸形。“反刍”是牛、羊、鹿、骆驼等动物把粗咽下去的艸再反回到嘴里细嚼。

《释名·释姿容》“两足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说文》“行,人之步趨也”,甲骨文作“行、步、趋、走、奔”的音义甲四五七,为十字交叉大路之形,读háng表示“道路、行列”,破读xínɡ表示“行走、行动”。因是用道路形来表示在路上行走,故“行”为行走的统称,“两足进曰行”,只要两只脚板往前迈进的都是“行”。《说文》“步,行也”,甲骨文作“行、步、趋、走、奔”的音义甲三八八,是左右脚板各往前迈一下,是自然的不慌不忙的徐徐迈步,故有“散步、漫步、稳步、逐步”等词,即“徐行曰步”,《礼记·祭义》“故君子顷步而不敢忘孝也”,郑玄注“顷当为跬,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然后是“趋”比“步”快,“走”比“趋”快,“奔”比“走”快。《说文》没有“跑”字,《广韵》“跑,足跑地也”, 是走兽用脚刨地,《西京杂记》卷四“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局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今杭州的“虎跑泉”相传是老虎刨出来的。直到唐代以后,“跑”才用于奔跑义,唐马戴《边将》诗“红缰跑骏马,金镞掣秋鹰”即是。

趋(),字形也作“趍”,《广韵》七逾切,清母虞韵平声,今读qū。“疾行曰趋”,是身体前倾,就像所从“”或“反”一样反复快速挪动碎步,比“步”的频率快,比“走”迈步小,约近于碎步小跑。《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公羊传·桓公二年》“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古代礼仪,以碎步疾行表示敬意为“趋”,《论语·子罕》“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史记·萧相国世家》“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由“快速向前”扩展有“奔赴、追求、趋附”义,《韩非子·难一》“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管子·宙合》“为臣者不忠而邪,以趋爵禄”;《墨子·非命上》“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由“身体前倾”转指一般的“向、趋向”,《汉书·栾布传》“方提趋汤,顾曰:愿一言而死”;宋杨万里《憩楹塘驿》诗“自是笋舆趍(趋)北去,熏风不是不南来”。这就有了近现代“趋向、趋势”的常用义,如明刘基《嘉兴路重修陆宣公书院碑铭》“士有一身任社稷之安危,一言回天下之趋向”即是。

,《广韵》子苟切,精母厚韵上声,今读zǒu。构字本义为“疾趋”,即身体前倾并大步快速向前迈进,比“趋”步子大,但不到“奔”脚板腾空的程度。《左传·昭公七年》“循墙而走”,杜预注“言不敢安行”。《韩非子·五蠹》“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快速迈进又不奔跑跳跃而惊动猎物的是最好的猎狗,称“走犬”,《淮南子·原道训》“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兔”,只有悄悄快速地靠近才能扑住狡兔,如果奔跑就会被狡兔过早发现而逃亡。也称“走狗”,《晏子春秋·谏下二三》“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可见齐景公对他的好猎狗(走狗)是何等重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把良能之臣比喻为“走狗”。猎犬(狗)在经常狩猎的古代地位高,“走狗”的地位最高。后来农耕地位高过狩猎,狗的地位也就日益降低,“走狗”到近现代沦落为受人豢养的帮凶了,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操杖隶皆绅家走狗”。快速迈进又不奔跃而使所驼高贵乘客不受颠簸的是好马,称“走马”,《老子》“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多赍金宝走马,赂遗盖主”,颜师古注“走马,马之善走者”。由“疾趋”转指“趋向、归附、趋奉”,《左传·昭公十八年》“郑有他竟,望走在晋”,杜预注“言郑虽与他国为竟,每瞻望晋归赴之”;《吕氏春秋·荡兵》“民之号呼而走之,若强弩之射于深溪也”,高诱注“走,归”。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贡举》“权门贵盛,无不走也,以此荧惑主司视听”。再表示一般的“前往”,《仪礼·士相见礼》“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郑玄注“走,犹往也”。再到一般的“行走、步行”,《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上》“孩儿每出外闲走,被军人笑骂”;《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你道因何三四里路,走了许多时光”。这已经是现代普通意义上的行走了。由此衍生出“走动、往来、移动、经由、走开、离去、丧失、走漏、流布”等诸多常用义项。

,《广韵》博昆切,帮母魂韵平声,今读bēn。身体前倾,大步腾空飞速向前迈进,比“走”急速,字形从三只脚板(止)。《诗·小雅·小弁》“鹿斯之奔,维足伎伎”,就是普通意义上的奔跑。快速的狂奔,是因“有急变,奔赴之”,因多表示“败逃、逃亡、驱逐”义,《论语·雍也》“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左传·隐公元年》“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左传·僖公五年》“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谷梁传·宣公十八年》“捐殡而奔其父之使者,是以奔父也”。这就先秦因变故而逃亡国外的“出奔”,如《礼记·檀弓下》“卫献公出奔”即是。也指男女私合,《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所奔对象看,“奔”有“奔向、投奔”的义项,破读为《广韵》甫闷切,帮母慁韵去声,今读bèn,《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粮绝,卒饥,数挑战,遂夜奔条侯壁,惊东南”;《红楼梦》第十五回“只见那边两骑马直奔凤姐车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但只尔等无家可奔,无族可依”。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一节:“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赵太后不许大臣提派她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的事,左师触龙要跟老太后提这件事,首先不能说直说。老人最愿意听的是身体状况,触龙就从自己的脚疼说起。入朝见太后,礼仪上应该碎步急趋,表示求见心切与敬意,但触龙“入而徐趋”,引起太后注意与关心。然后谢罪,说自己前一段脚疼,不能够“疾走”,也就不能够快速迈大步走长路,也就到不了朝堂上来,所以很久没能够来拜见太后了。然后再问吃得怎么样,太后就放松地跟他聊起来了。再说今天来,是为了托付自己小儿子的事,就把话题引到太后儿子身上,最终说服了太后。这里的“徐趋”不可能是“慢走”,身体前倾碎步“趋”是臣子必须礼节,只是脚疼不能“急趋”而只好“徐趋”。这里的“疾走”不可能是“快跑”,老臣触龙上朝不必要也不可能奔跑,只是表示求见心切,要身体前倾快速迈大步而已,古代的“走”不相当于今天的“跑”,只是尽可能快速迈大步,但脚版不能腾空,今天体育运动“竞走”还保留着古代“走”的基本词义。

至于《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大叔出奔共”中的“出奔”,就是因变故而逃亡国外的“出奔”。叔段正是因为图谋造反,被哥哥郑庄公打败,从封地京城出亡到共国,故称“共叔段”。这个“出奔”不只是狂奔出去,还含有政治上失败而逃亡的意思。

海淀敬德书院 中庸课程

“行、步、趋、走、奔”的音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鹜”的音义
后一篇:《大学》简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