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博友:“独自莫凭栏”中“莫”的音义
万 献 初
新浪网友问:请问万老师一个问题,李煜词“独自莫凭栏”中,“莫”字的注释有两种读音和释义,有的说是“不要”,有的说是“傍晚”,哪一个对呢?
讨论:李煜《浪淘沙》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中的“莫”字,今人的注释有分歧:有读去声(mù),解释为“暮、傍晚”的;也有读入声(mò),解释为“不要”的,以致今译为“一个人不要倚着栏杆远眺”。哪个更合适一些呢?先要看“莫”的构形,看它为什么有两个读音和两个词义。

造字之初,需要表达的词语不多,一般是一个字形只有一个读音一个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表达的词义快速增长,不可能每添一个新词义就造一个新字形,便将旧有的词改变音节的某个部分,用以分担新的词义。这就是派生引起的音变构词,古人称为“读破”或“破读”,即改读原词的音来分担新词的义。
口语词的读音和意义远在造字形之先,“莫”造字时,是用来表示“日落时”义的,《广韵》“慕各切”明母铎韵入声(普通话mò),一义一音一字形。但后来有个表示“没有”的词义需要表达,其读音与日落的“莫”一样。于是就借“慕各切”mò这个音去表示“没有”这个否定词了。这叫做“假借”,即借同音词代替新义。问题是“慕各切”mò的本词是“日落”呀,不能一衣两人穿、一音两词义呀,于是就“读破”,改变声调出现后来《集韵》“莫故切”明母暮韵去声mù一读。于是“莫”就一字形兼两音两义了。借词“没有”是个虚词,本身造不了字,就借“莫”的字形于经典中常用,叫做“久假不归”,连“莫”的本读入声“慕各切”mò也被它霸占了。“日落”的词义只好让位,为了区别,改用“读破”出来的“莫故切”mù一音。再后来,字形也需要区别呀,原字形“莫”被“没有”一词借去不还了,“日落”只好另谋出路,在“莫”下加个“日”就构成二代形声字“暮”,两个“日”掉到“茻”里,不大像话,但为了与强占不还的“没有”词形区别,也只好勉强这样了。
这个音变、形变过程就是:莫(日落mò)——莫(日落时mù、否定词mò)——暮(日落时mù):莫(否定词mò)”。同是记录某一个词,前世与后代所用的字不同,就形成“古今字”,在原词“日落时”义上形成了“莫-暮”这一对古今字。
上古的“莫”还很多时候用来表示本义“日落时”,如《易·夬》“莫夜有戎”惠栋注“莫,晚也。”《诗·齐风·东方未明》“不夙则莫”、《唐风·蟋蟀》“岁聿其莫”、《小雅·采薇》“岁亦莫止”、《周颂·臣工》“维莫之春”传笺及后人注都为“莫,晚也”。
当然也有“莫”用于否定词的,如《易·益》“莫益之,或击之”;《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诗·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荀子·解蔽》“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等。
上古也出现“日落时”义用“暮”的,如《国语·晋语五》“范文子暮退于朝”,《楚辞·刘向〈九叹·离世〉》“断镳衔以驰骛兮,暮去次而敢止”王逸注:“暮,夜也”等。逐渐形成了分工:“日落时、晚”一般用“暮”,否定词一般用“莫”。
问题是,唐宋以后还有不少人崇古拟古,用“莫”来表示“日落时、晚”之义。如宋晏几道《蝶恋花》词:“朝落莫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苏轼《与林天和长官书》之二二:“岁莫,万万加爱,不宣”;元萨都剌《凤凰台怀古》诗:“莫雨楼台连野寺,秋风鼓角动边城”。甚至清代还有用的,如《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何晏集解引包咸注:“莫春者,季春三月也”,清周亮工《送王庭一入楚序》:“予于是年莫春返白门”,其中“莫春”就是“晚春”,清人还拟古用“莫”不用“暮”。
李煜词写的是作为南唐皇帝的他被宋太祖囚禁于汴京,回望金陵故都,不禁凄楚神伤。“独自莫凭栏”,如把“莫”解为否定词读mò,说“不要”去凭栏望故国,以免引起伤感,大体也是说得通的。
然而,把“莫”解为“暮”读为mù,则应当更合乎李煜当时的情景、意境。试想,日暮时分,由皇帝变囚徒的诗人独自站在栏杆边,心如暗暮,回望(想)往日繁华已经暮落的故国旧都,那心情才是最凄楚、悲凉而不堪回首的,才好引出“别时容易见时难”的伤感。李煜的古文辞修养是很高的,这个“莫”用古音古义是得其宜的。
艸字花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