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博友:“还還、干乾、寤啎牾”的音义
万 献 初
江城的猫留言:万老师,您好!我有个问题想向您求教:在古代诗文中的“还”字到底该读什么音呢?“还”通常和“旋”通假。李煜词“剪不断,理还乱”中的“还”字到底该读什么音呢?我查看很多注本,都没有注,看王兆鹏教授的书发现,王兆鹏教授说这个字读“旋”。读“旋”是什么意思呢?期待着您的赐教!
讨论:還,《说文·辵部》“還,復也,从辵睘声”;《集韵·仙韵》“還,復返也。亦作睘(瞏)”;《说文·目部》“瞏,目惊视也,从目袁声”,“瞏”又省写作“睘”。“瞏(睘)”是吃惊时睁圆大眼睛滴溜溜地看,引申有“还复”义,用于纯动作词,加表示行走的形符辵(走之旁)构成“還”,简化字作“还”。“環、寰、圜、轘、繯、鬟、嬛”等从“瞏(睘)”得声的字都含有核心义素“圆形、回还”,是同源词。還(还)有三读。
1)Huán
《广韵》户关切,匣母删韵平声。有“返回、回头、还复、归还、回报、环绕”等词义。“返回”义如《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诗“春风又緑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环绕”义如《战国策·燕策三》“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汉书·食货志上》“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等。
2)xuán
《广韵》似宣切,邪母仙韵平声。有“旋转、迅速、敏捷”义。“旋转、回旋”义如《庄子·庚桑楚》“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陆德明释文“还,音旋,回也”;《楚辞·招魂》“抑骛若通兮,引车右还”王逸注“还,转也”;三国魏曹植《美女篇》“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宋杨万里《新亭送客》“钟山唤客长南望,江水留人懒北还”原注“音旋”。“迅速、立即”义如《管子·任法》“而失君则不然,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吕氏春秋·爱士》“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徧饮而去”;《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還(还)”的此读此义与“旋”相同。旋,xuán
《廣韻》似宣切,邪母仙韵平声,《说文·㫃部》“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从㫃从疋”。“㫃”是军旗的旗杆加旗游飘动之形,“疋”同“足”表示原地转动。旋有“回转、旋转”义,如《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楚辞·招魂》“旋入雷渊,靡散而不可止些”王逸注“旋,转也”。由转得快引申出副词“不久、立刻”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意诊脉,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窜以药,旋下,病已”;《后汉书·董卓传》“卓既杀琼珌,旋亦悔之”;宋晏几道《武陵春》词“年年岁岁登高节,欢事旋成空”。
3)hái
《广韵》户关切,匣母删韵平声。有“仍旧、再、又、更”义,如晋陶潜《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且还读我书”。
李煜词《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原是帝王,万乘至尊,后亡国沦落为阶下囚,故国皇宫的繁华不堪回首,国破家亡的愁恨哽于心头难以排遣。作者以“丝”谐“思”音,以喻思念逝去的故国荣华,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理顺,但心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即一剪立刻又连上了,刚理好马上又乱了。这里的“还”即“旋”,愁思万绪,即理旋乱。所以,这个“还”当读xuán表示“旋即、立刻”义,而不读Huán表“回还”义,也不读hái表“再、又”义。王兆鹏教授所读是符合词句中的语义和意境的。
同样的用例,唐诗宋词中还有多见。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颈联写将军傍晚收猎轻快策马回营的情景,其中“忽过”对仗“还归”,刻画将军骑术、猎技高超,旁晚满载而归的喜悦轻快心情,与颔联“疾、轻”呼应,颈联的“忽、还”进一步表现“轻快”,虽然路途遥远,但心轻马快,“一会儿”就疾驰回军营了。诗句中的“还”也当读xuán表示“旋即、立刻”义,而不读Huán表“返回”义,也不读hái表“再、又”义。
zhangguox_1xmpf问:万老师,我想问下“外强中干”的“干”是啥意思?
讨论:干(乾 ),日晒而水分少,故从日构形。《集韵·寒韵》“乾,燥也”。《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孔颖达疏:“暵然其乾燥矣。”《吕氏春秋·爱类》:“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乾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高诱注:“乾,燥也。”有干枯、枯竭义。“外强中干(乾 )”形容外表貌似强(彊)大,内里实质虚弱。《左传·僖公十五年》:“乱气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彊中乾。” 唐·柳宗元 《愈膏肓疾赋》:“肤腠营胃,外彊中乾。精气内伤,神沮脉殚。”
遇见大海问:万老师:您好!《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王力《古代汉语》注“寤”通“啎”,而杨伯峻注“寤”为“牾”之借字。《说文》中只有“啎”。请问万老师,“啎”和“牾”的关系是什么?
讨论:寤,是“寐觉”即睡醒,字形从房子“宀”、床“爿”,《左传》文中“寤生”是倒着出生的难产,故“寤”通“啎”。啎,《说文》“啎,逆也。从午吾声”,有背逆、抵触义,“午”是筑土墙的木杵形,杵筑则抵牾。牾,本是野兽名,故字形从“牛”,斗牛有抵触义,故“牾”与“啎”同音通用,《正字通·牛部》“牾与悟、遻通,又与啎同”,都有用为背逆、抵触义的例子。“抵牾”,也可作“抵啎”。《说文》
有“啎”无“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