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禅”字 —“禅让”与“封禅”
万 献 初
《说文·示部》“禅,祭天也,从示单声”。“单”字的造字意图是三星(物)相联形,故以“单”作声符构成的形声字多含有“关联”这一核心义素。章太炎先生(1908)在日本讲《说文》“禅”字时谓“禅位之禅与封禅不涉,只应作单”,是说在“禅让”义上“單-禅”为古今字。其实,“禅让”与“封禅”是有音义及文化上的内在联系的,都从“单”而有“关联”义,都关乎王位的继承:“禅让”是贤明帝王的让位,是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与关联;“封禅”是祭告天地的王位继承,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与关联。
禅让(shàn
ràng),是指远古帝王让位给他人,主要指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传说黄帝之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出现尧、舜、禹三个著名首领。尧,号陶唐氏,帝喾之子、黄帝五世孙,勤劳俭朴,亲政爱民,在位七十年,不传位给粗野好事的儿子丹朱,而由部落联盟议事会推举虞舜,考验了三年,确认德才兼备,才将帝位禅让给舜,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舜,号有虞氏,颛顼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继位后亲自耕田、打渔、制陶,勤政爱民,深受拥戴,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推举禹做继承人,晚年巡视南方,病死于苍梧(今湖南境内)途中,死后禹继位,始为夏朝。禹继位后,也先后选举了皋陶、伯益作继承人,但他死后,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从此“家天下”历代相沿,禅让制度遂废。
封禅(fēnɡ
shàn),是帝王进行的盛大天地祭典。封禅一般都是“封泰山而禅梁父”,“封,增山高也;墠,辟土广也”。“封”是在泰山山顶筑坛(培土)祭天,“封”金文字形左边土上着木右边是一只手(又、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李孝定认为“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筑坛堆土增高以通上天,故谓“增山高也”。“禅”是在梁父山祭地,普祭广袤大地,字本作“墠”从“土”,故谓“辟土广也”。“封”与“禅”一先一后,先“封”祭天,后“禅(墠)”祭地,合称“封禅”。
封禅是初登大位的帝王表明“奉天承运”的大典,“易姓而王”的帝王,一定要通过“封泰山禅梁父”的隆重仪式向天地神明报告自己的成功与合法,《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引《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荷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是“易姓而王”,都曾封禅,是异姓封禅。启承父亲禹的王位,开始了家天下,也开始了同姓封禅。《史记·封禅书》谓:“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易姓而王的“禅让”帝王封禅祭告天地,主要是昭示继位的合法性。同姓而王的家天下帝王封禅祭告天地,主要是好大喜功,比如秦始皇举行封禅大典,有通过封禅进一步论定大秦帝国合法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表示他当大一统国家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既答谢天佑之功,又汇报自己显赫的政绩。
全面论述古帝王封禅之事的,是春秋初年辅佐齐桓公称霸而“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著名贤相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泰山封禅起源久远,商代以后遂为定例,因为商朝首都设在山东曹县,后姜太公又封于齐,齐文化一直是上古中国的主流文化。管仲所著《管子》一书专设《封禅》一篇,惜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齐桓公之所以想封禅泰山,一是既成霸业,二是泰山本在齐国境内,然而他不是受命帝王。
《管子·治国》“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富国而粟多也”。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120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考明管仲言“七十九代之君”实有所指。传说中的帝王14位:燧人氏、有巢氏、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共工、颛顼、帝喾、有虞氏、夏后氏、尧、舜;夏代帝王17位: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商代帝王30位:汤、外丙、任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纣;西周帝王12位: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历王、宣王、幽王;东周帝王6位:平王、桓王、庄王、釐王、惠王、襄王。合79位。
《管子·地数》“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与其《封禅》篇所言同。据考证,管仲所说“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当为:传说中的帝王有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9家;夏代帝王17家;商代帝王30家;西周帝王11家(除武王);东周帝王5家(除襄王)。传说中的帝王有燧人氏、有巢氏、共工、有虞氏、夏后氏5位没有封禅。夏、商两朝47位帝王全部都封禅。西周武王未封禅,《史记·封禅书》谓:“诗云纣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爰周德之洽维成王,成王之封禅则近之矣。”文王虽受天命,但当时商纣王仍在位,文王未正式继位而不得封禅。武王忙于战事,克殷仅两年就猝然死去,来不及封禅。成王之后的周朝帝王世世都封禅。管仲所言72家封禅帝王不包括周襄王,《管子·封禅》一篇当撰于襄王元年(前651年),因《史记·封禅书》补抄谓“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据《左传》记载,会诸侯于蔡丘之事在鲁僖公九年,正是周襄王元年。据《管子·轻重》载,周襄王后来也有封禅之事,时在蔡丘之会以后。
秦以后帝王封禅的有:秦始皇嬴政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封泰山、禅梁父;二世胡亥于二世皇帝元年(前209)登封泰山;西汉武帝刘彻于元封元年(前110)封泰山、禅肃然山,后七次封禅泰山,最为好大喜功;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封泰山、禅梁父;章帝刘烜于元和二年(85)柴祭泰山、祠明堂;安帝刘祜于延光三年(124)柴祭泰山、祠明堂;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五年(595)为坛设祭泰山;唐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封泰山、禅社首;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封泰山、禅社首;宋真宗赵恒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泰山、禅社首。而真正在泰山上正式举行封禅大典的只有六位:秦始皇、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
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封禅泰山的,其基本条件是:一要更朝换代且国家统一;二要帝王在位时政绩卓著,邦安国富民强,官吏百姓都信服;三要有祥瑞(吉祥物)出现。北宋时期,宋真宗在与契丹人的战争中屡屡失败,不具备封禅的资格,但他为了实现封禅的夙愿,竟假造了天书的祥瑞,从开封出发跋涉17天到达泰山,举行了隆重封禅大典。宋真宗死后,后来者就议定彻底改变封禅的传统,泰山的封禅大典从此结束。
从明朝开始,朝廷每年都派大臣代表帝王上泰山祭祀,实际上是原来封禅大典的延续,只是内容和形式都大大变样了。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亲自上泰山祭祀,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和自信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