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养生之道
这二年感觉到养生的温度越来越高,各大公司、企业、学校健康讲座一浪高一浪。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广,感到中医正在复兴。通过理论,试验大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养生不是一时而一世。唯有坚持才会长期有效。
我对中医真正感兴趣是在几年前学习营养学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些中医知识让我们倍感神奇。虽然早在十年前对穴位已经很了解,但没有真正系统学习。后来参加市劳动局正规培训学习考到国家高级保健按摩师证,对中医基础学更加明确。通过学习在以后做治疗中取到很大作用。现在已经成为习惯天天都要看中医方面的书籍,中医这门深渊的学问一辈子都学习不完,学习不透,靠的是“悟”,经验。
中医完全与我的生活融为一体了,在上瑜伽课也越来越多讲中医知识了,自己设的一堂理疗瑜伽就是讲经络穴位,教大家什么病找那条经什么穴位,女性生理期特殊时期穴位保养及营养调理,什么体式极压到那个穴位,伸展到那条经络、肌肉等,后来发现会员还真喜欢这种特色课,教起来也让我更加投入。
在做中医理疗中我一般运用综合方法结合起来达到效果更佳,做完后会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一般在做完后他们反映都不错,解决病痛的困扰。一般我还会叮嘱客人在家注意营养的调理。现在教大家一个穴位五字歌:面口求合谷,头项寻列缺,肚腹三里瘤,腰背委中求。穴位又分原穴,井穴,荥穴,经穴,合穴,络穴,郄穴,急病找郄穴,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中医有句话经络是中医的灵魂,任何理论都离不开经络,中医一句话,:学医不懂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生命的核心是气血,气是阳,血是阴。人体生命的宏观是抽象思维和长寿,核心是气、血。中医治病主要就是围绕着气血做文章。任何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造成的。女士一般都有看过病的经历,一把脉医生会说你是阴虚、阳虚、或血虚。但不知道具体是指什么?阴虚一般是指肾阴虚。就是肾脏虚,又指气虚。气虚之人没有力气,看上去很弱。血虚是与气虚相连的,血虚必然气虚。血虚会造成面色苍白,发枯,失眠,便秘等症状,中医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血流”,血虚也表现在血不载气,气血分离,体内就要发生病变了。一般补血都要补气。养生养生,还是要真正明白自己的身体。
有许多人不是很了解椎柱.骨盆矫正疗法。我详细讲一下骨盆矫正疗法:一、少林拳法整复术,二、日式骨盆矫正压揉法,三、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四、西方现代按摩法。走的是肌肉和软组织,附着在骨膜上按摩主要打通软组织,如胸部和背部的毛病主要治三角肌、斜方肌,冈上肌,大圆肌,小圆肌。妇科、肾、骶骨毛病主要找腰大肌和腹直肌。后来我常按照这个方法操作还真灵,这是一门中西结合治疗方法。有一天一位同行来到本馆发现我学习发这门技术,一直鼓励我一定要多研究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宣蛰人在中国只有一位,没有人能超过他,他的话让我非常有信心。在我的博客里有好几篇关于学习这课的心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如果想自学中医的朋友首先要看这四本书经典古书:《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
中医学是圣道,一定要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中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道”下面很多“术”。有人用药治病,有人用针治病,有人用手按摩、点穴治病,都是“术”。中医在一个整体医道指导下,有很多的“术”。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手术,都是中医的术。不管是从事那种“术”都应该学习中医的思维方式。在中医的大道基础上,不同专业的人,精通不同的术。
中医体能,是从传统中医学理论出发,运用中医学各种方法,包括望、闻、问、切、手法探查,中医独特的设备仪器检查、五运六气推算等等手段,了解被检查者阴阳平衡、五脏六腑、气血经络,筋骨脉络等的状态;特别是,要经过传统中医师的分析,从总体把上把握被检查查的身心状况及自然界、人类社会对其的影响。从而指出健康隐患,提出针对性的养生防病方案。
中医方剂的命名与数字有着完美结合与体现,如一贯煎、二至丸、三痹汤、四物汤、五味消毒饮、六神丸、七珍丹、八味都气丸、九味美活汤、十全大补丸等。或六一散、九一丹、四七汤、七三丹等。
一些杂志书,中医书会介绍一些养生的方子,但一般人不知道自己体质,别人说什么好,就补什么,不吸收反而会上火,身体就像煲药一样需要慢慢地长时间地进补。人的一生在不断地补气血,扶阳。
下面介绍几种本人经常进补的食物,已经食用好久一段时间,身体越来越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
一个星期吃一次杜仲、猪腰,桃仁煲汤。作用:补肝补肾。
一个星期吃一次海虾,或海鲜,补充动物高蛋白,补肾。
生理期后连续三天早上吃鸡蛋煮新鲜艾叶,温补,扶阳。或者煮益母草鸡蛋汤,补血。
每天尽量吃温补食物,少吃寒凉的食物,从不吃冰镇食物。
每天早上吃一勺自己做的固元胶。蛋白粉,本人从来不喝过牛奶,牛奶是给牛吃的,牛奶里有种蛋白酶一般人消化不了,牛因为有二个胃,而人只有一个胃。所以有很多患有哮喘病,支气管炎,骨质疏松,妇科疾病,千万不能再喝牛奶了,我们学习完营养学后首先每个人要改掉喝牛奶的习惯,还有就是改善水质,健康是从每天一点一滴做起。
《医学真传。序》:造物以正气生人,而不能无夭札疫疠之患,故假诸物性之相辅相制以为补救,而寄其权于医,夭可使寿,弱可使强,病可使痊,困可使起,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
中医是人类学问中最高的学问,读中医让我明白人生许多道理,也很有趣,防病治病。
赖怡菲
09年7月31日养生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