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名家名作欣赏 |
用笔千古不易
一一书法艺术线条浅析
作者:马双喜
中国书法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线条上,它完全脱离了客观事物的服从地位,而赋予本身以深刻的推理内涵和象征寓意。在层次较高的优秀书家作品中,便可看到直抒胸中意气的表现痕迹,来获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给人以种种美的感受。有些聪明人早已意识到书法线条的形式美是何等的重要,线条表现性的有无和强弱,总是决定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高下。颇多同道倾注数十年心血都无法驾驭手中之笔表现出高水准的线条。
总而言之,极为重要的便是一个意识问题,就是说:忽略了对“字外功”的认识。
“字外功”涉及面甚为广泛,除琴、棋、书、画外,还包括学识修养、篆刻、舞蹈、舞剑,对名山大川自然美的感悟等。琴:则“感心动耳,,荡气回肠”;棋:则“屯营栉比,解署棋布”;书:则“以形写神”;画:则“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学识修养,则“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篆刻:则“知其白,守其黑,天下为式”;舞蹈:则“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舞剑:则“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名山大川:则“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字外功”是走向书法艺术殿堂的基石,是攀登书法艺术高峰的阶梯。增强了上述“字外功”的认识,便会对书法艺术及其线条产生新的认识,并加以追求,从而以高标准的审美追求取舍为原则,不断更新与加强自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对其扬弃、取舍、加以再创造,刻苦训练出最为理想的线条。在初步掌握其技巧过程中,它总是时有时无,犹如“幽灵”般难以捕捉,不能时时相伴于你。只要勇于探索,持之以恒,掌握并拥有丰富的形式美元素,何愁笔下线条不出新意!
书法线条的形式美是变化无穷的,一般来说,湿度较大的润笔给人以深厚的感觉,湿度较小的枯笔令人感到苍劲;圆笔令人感到温柔,方笔使人感到峻峭,直笔让人感到劲挺,曲线让人感到娓婉;短画含蓄;中锋敛毫骨力铮铮,中锋铺毫血肉丰满等。始终强调“基本法度”虚而实,逆入涩进,在此基础上再创造新的“法度”。它表现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书法意念”和指、腕、臂、身的高度协调,从而把握了“法度”,同时亦产生了功力,其笔下的线条才会有质感、节奏、力度、气韵,其人格美及生活感受方能得以充分表现,这样的线条才堪称“表现性”线条。当笔在宣纸上尽情地推、拖、捻、拽并把握其轻、重、缓、急、起、伏、顿、挫而创造出各不相同的点画时,这些点画具有不同的曲度,不同的走向,不同的质感,不同的韵律,它们或断或连,或相交,或分离,给人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种种美的感觉。音乐家贝多芬仅靠简单的7个音符就能创造出举世无双的《英雄》的奔放,肖邦则创作出《夜曲》的清幽。书法家王羲之则以寥寥一根线条进行有机组合,创造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形式美,颜真卿创造出《祭侄稿》的自然美,可想而知线条之美是何等的重要。只要掌握丰富的线条美元素,笔下岂能不生辉!
评审一幅书法作品通常来说,首要的是看“功力”,其次为“神采”。除上述两种最高衡量标准外,还有极为重要的是“线条”的质感美。换言之,没有线条的质感美也就无法体现其“功力”,更无“神采”可言,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书法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性类型,以宋末元初兴帖鄙魏的赵孟頫、明代文征明为代表,其以“二王”为宗,给后人留下了妍雅秀丽的《洛神赋》、《滕王阁帖序》等千古名帖;第二种是趣味性类型,源于六朝碑版。以清代尊魏卑唐的包世臣、康有为为例,则以碑学“伐木开道,作之先声”,著有《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成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之作,亦为世人留下了大量雄浑古莽的千古名作。两种线条的类型,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书风和不同的艺术效果,它们皆为各个不同时代的书法艺术特征,两者各有千秋,无须论高低,而第二种类型因时尚则备受行家们的青睐,并作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和主流蓬勃发展。汉人尚“气”、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隋唐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态”、明人尚“趣”、清人尚“朴”,这是时代也是书法发展的必然。气、韵、神、法、意、态、趣、朴为上述2000多年书法的主流形态,是2000多年书法境界的最高体现,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座又一座里程碑,也是当代无数书家竞相攀登的艺术高峰。
历观此后书法发展,则因书法艺术的线条形式美元素呈现了新的突破,书法的结构随着线条的变化而变化,新颖的书风应运而生,新千年的时代将会发展形成为一个崭新的书法时尚,出现在书坛之上。当今书坛丑书层出不穷,然真正之书法艺术亦被混为一谈,这也许是今人尚“度”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