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我心中的王个簃老
作者:顾马
小时候,常常在报纸上读到“诗书画印四绝”的王个簃老先生作品,非常喜欢,爱屋及乌,也喜欢上了国画。每天的《新民晚报》刚送到家,我只要看见喜欢的画家作品,我就把它剪下来,给报纸开个天窗,每次都父亲都很奇怪地问到:“你怎么搞的,好好的刚送来的报纸还没读,你怎么就剪了个洞?”
我也不敢多说,只是把这些剪下来的图画,都仔细地贴在自己的收藏本里,特别是王个簃老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上,还常有“海门王个簃”的落款,每每看见他的作品,既喜欢又膜拜。
王个簃先生是“诗书画印”的全才,也是近代海派大家吴昌硕的衣钵传人,他曾跟随缶翁学习诗书画印将近五年,是老人晚年的亲授弟子,深受吴昌硕先生的影响,画风深得其精髓,继承了吴昌硕金石大写意画派的“重、拙、大”绘画特点,并吸取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家之长,另创新意,形成了自己隽秀、清润的艺术风格。

王个簃善以篆籀之笔作画,擅长写意花卉,常以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山石、葡萄、石榴、松、柏、水仙等为创作题材,其中紫藤等藤本植物画得尤为精湛。他画的紫藤以大笔画出主干,再通过用画笔的中、侧、偏、顿、挫的变化描画,这样一簇一簇盛开重叠悬垂的紫藤便跃然纸上,曲曲弯弯的藤蔓则一笔呵成,再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盛开的紫藤花。
以前心里总是疑惑,王个簃先生的老家海门,离我老家启东凤山很近。有次在老家时,问起一直住在家乡的堂叔,可堂叔也不知道王个簃的老家具体是在哪里。
1988年春天,朋友浩突然叫上我说:“顾兄,今天你陪我一起到王个簃老先生的霜荼阁去一次。”
我欣然应允,说:“好,我正好也想去拜访老先生。”
我俩星期天上午在淮海西路碰头,10点钟左右,我们到了王老的霜荼阁。
上楼以后,王老出门迎接我们,看见浩,说:“小弟你来了。”
浩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王个老,早上好,我给您介绍一个朋友,他是我很要好朋友顾,希望借这次拜访您的机会,给他提一个斋名。”
王个老很亲切,毫不犹豫地说:“好,没问题。”
王个老问道:“你主要画些啥?”。
我答:“画山水,还有一些动物,主要是马和老虎。”
王个老很关心地又问道:“老师是哪一位?”
我说:“是画动物的胡成荣先生。”
他一听,立马点头说道:“啊,知道,不错。”
这时候,我又说道:“我还有一位老师亚明,他是我画山水的老师。
王个老由衷地赞道:“你的两位老师都很好,很优秀,你能投他们门下也是一件幸事。那这样吧,我就帮你写个斋名吧。”
他也没再继续多说,信手铺就了一张纸,打开砚台,倒入墨汁,添加一点水,研磨了一会儿之后,拿起毛笔开始为我题字。只见他落笔遒劲爽快,片刻功夫,“晋元山房”四个字挥就,然后他问我是否要落上款。

我报上自己的名字之后,王个老又落笔写上了:“宝兴小友嘱书,即请指证,九十老人王个簃呵冻。”两行字。见此,我非常惊讶道:“王个老,您也写得太客气了,我是后辈不敢当。”
他道:“我们可以成为好朋友。”一句朴实的话,就像他的画风一样厚实和干净,让我有倍感亲切。
1988年底,王个老因病离世。我与王个老的交往,虽然只有这次的一面之交,但却使我终身难忘。
1999年初,我再度回老家的时候,终于知道王个老的老家是在海门三星镇叠石桥,而我的曾祖父也是海门汤家桥的人。这种同乡的感受,更增添了我对王个老的亲近之情。此时,王个老离世虽已十多年了,我的心里却涌起一股去他的故里,拜访前贤遗迹的冲动。
我找到海门的一个朋友张,他知道王个老的故居所在。我们的车穿过店铺林立的叠石桥,拐进了镇南村的水泥乡道,只几分钟的工夫,便抵达了王个老的旧居之地。可出现在面前的,竟是一所小学。我顿感疑惑。
朋友告诉我说:“现在这里是一所小学,叫宏光小学,这个小学原先是由两排坐北朝南的平房组成,王个簃先生就诞生在后面的一排平房里。”
我看见教室里坐满了可爱的学生,他们充满好奇地朝我们看过来,墙上写着“好好学习、严肃活泼”的大字标语。我在想,王个老的旧居怎么没有单独进行保护,而成为了一所育人学校呢?原来,这所学校是王个老亲笔致信地方政府,捐赠故居兴办教育而成的。知道了原委,便觉得这也是他一生诲人不倦的宝贵精神的延续,心中颇感欣慰。
2010年清明前,我再一次回老家,又去了三星镇叠石桥王个老的故居。只见原先的宏光小学前排平房,成了床上用品的加工车间,屋里三三两两的女工正在缝纫机前忙碌,旁边凌乱地堆放着布料和花边之类的半成品,斑驳墙上那几个“好好学习、严肃活泼”的大字标语还依稀可见。
后排的平房已经不见了,跨过院中圈养鸡鸭的栅栏,在一片乱树丛中,我看到了一段火烧过的断壁残垣。这是一堵青砖砌成的房屋山墙,仅剩大约一米高度,墙中用作支撑的木立柱已不知去向。断墙的东侧,就是宅沟了,枯黄的芦苇像一蓬乱发,占满了河道。山墙的南侧,约莫是老屋的台阶处,类似石板街上的条石一字排开,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它的过往。
见此凄凉的景象,我便询问了女工,“以前的小学哪里去了?”
她回答我说:“1999年村小合并,这里就闲置了。”
我又好奇的问道:“那后来为什么被烧掉了。”
她唏嘘了一下,说:“去年冬天的一个夜里,村民们在屋里堆放秸秆柴草,不小心一把大火将这排校舍全部烧毁了。”
听到王个老故居在他过世20年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顿时让我感到触目惊心,不禁扼腕长叹、心痛不已。
如今,又是许多年过去了,听海门的朋友说王个簃故居保护工作已有规划,将进行重建修复。庆幸之余,心里已想着何时再次去拜谒这位海上书画先贤的故地呢。
顾马口述编辑、马文友录音整理2017。4。22
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2017年8月上海书展上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