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常记吾师二三事
作者:顾马
人的一生中,遇得一位好老师,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中,将会受益终生。
十年文革结束不久,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勤奋学习的热潮。我是属于七九年高考生,这之前我一直比较喜欢画画,便和父母说我想考美术院校。父亲一辈子就是个相当务实的人,他说,你一定要慎重的选择一门专业,比如会计、财务。但我的内心有自己的一个梦想,希望可以去实现它。年轻人大都有叛逆的情结,所以我当时坚持要考美术专业。
在学校的每一天,特别是暑假时间,我会整天待在学校的画室里,认真画画、学习画素描。后来,父亲又找我谈话,他很正式的对我说,你一定要去考会计、财务这类专业。经过这次谈话后,我也不敢忤逆父亲的意志,况且我从小比较孝顺,既然父母坚持一定要我考会计、财务这一类的专业,我只得无奈地放弃了考美术专业的想法。
当时学校里分理科班和文科班,两科中更分出重点班和普通班。学校在14个班级里挑选了30个学生,经过考试,编入文科重点班。当时考试的时候,我差了一分,没能进去,理所当然被分在了一个普通班里。
我当时很沮丧,心里有一种不知道前途在哪里的惶恐,就想去找班主任俞士勤老师说说。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俞老师的形象是比较高大的、类似于姐姐或者母亲的一个角色,她平时的读书笔记也都让我们抄摘和学习。到了中山南路的俞老师家之后,我将自己临摹的一张何香凝的老虎送给俞老师。当时年轻狂妄,便口出狂言说,这一幅画20年以后最少值2万元。现在想想,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当年的自己竟这么狂妄。
我鼓起勇气对俞老师说:“我很希望进这个文科班,你可以帮我找这个文科班的班主任陈兴国老师吗?”
同时,我还找了教导主任周志和,我问他有没有办法让我可以进入文科重点班?周志和老师就对我说,“回家写个血书吧。”
这对我来说,是很恐惧的一件事。回家之后。就用缝衣针刺穿自己的右手的食指写之,书之半纸,结果血量凝固而不够,只得另谋办法,我想到一个简单的方法,用小动物身上的血继续写才完成了一张血书。
然后,我带着这份血书又去找了班主任俞老师。大热天,俞老师挺着6个月的身孕,陪着我从西藏南路、中山南路一直走,走到西林家宅路,才到了陈兴国老师的家。
陈老师的家在二楼,俞老师在楼下喊了几嗓子,陈老师从小楼的窗户上探出头来,“什么事?”
陈老师下了楼,俞老师就和陈老师交谈,问是不是能够帮忙,差一分是不是可以进这个文科班。陈老师当时充满疑问的说,让他进去了,也不能保证高考时候一定能考上大学吧?陈老师说,自己向校长承诺过,挑选的30个同学里一定能够出几个大学生。但是,我们是个很普通的学校,出几个大学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他的压力很大。后来我才知道,陈老师这番话其实是说给我听,他是在用激将法鼓励我好好学习。

最终,陈老师同意让我进入这个文科班。在这个文科班里,我遇到了很多同学都比我优秀,其中有后来成为某跨国保险公司领导的霞菲、国际货运报关公司董事长的子庭、财大的教授欣苗、某报业集团的领导智强、电视某栏目的红人贵鑫、某市高级法院的院长亚峰、某大学学院院长的幼华等等。
陈老师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每一个知识点,他都会从不同角度启发我们,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和老师进行争论。陈老师也是一个风趣幽默、充满热情的老师,记得有次大热天,教室里的电风扇坏了。中午的一堂课,他进来第一句话就问,“你们看这个电风扇在转吗?”所有的同学都说不转,谁知他说,“你们真笨,这也不知道,电风扇在转啊,地球在转。”
我们都说他是狡辩,陈老师微微一笑说,“要学会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空去考虑问题。以后你们走上社会,同样要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你才能明白事物的本质。”陈老师就是这么风趣,让我们的思路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过了几天,陈老师手里拿了一个瓶子来到课堂上。记得当时的同学朱子庭问,“陈老师,你上课拿着酒瓶干吗?”
陈老师顿了一顿,朝大家看了一眼,说:“你就是半瓶墨水,你就是半瓶子醋,这是酒吗?这是空瓶。”他的这种幽默,启发式的教育,对我们后来的人生路和世界观的形成、对我们逻辑归纳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
我记得还有一次,晚自修课时候,陈老师正在给我们讲古汉语中“之乎者也”的一些例句,突然整个教学大楼停电了。
我们便点起了蜡烛学习,但是心里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焦虑和恐惧,因为面临的高考,还有两个月就要到了。过了大概15分钟之后,来电了。整个教学大楼重返光明,所有的同学很开心,陈老师很认真地对我们说,“我相信我们所有同学的前途就像今天的灯一样,虽然经历了黑暗的时期,但是终会光芒万丈。”
其实,陈老师更有一颗热忱的心。记得有一次星期天,他来给我们补课。其实,此刻他两岁的孩子正在第九人民医院动心脏手术。他当时把孩子送上了手术台后,就匆忙赶来学校,给我们讲课了。当我们得知了这个情况后,都觉得老师特别伟大。从此我们上课的时候,都是怀着感恩的心在聆听。
至今我们还是非常感谢陈老师,如此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他的行为、他的一举一动,为我们当时的人格心理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顾马口述编辑、马文友录音整理2017。4。16
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2017年8月上海书展上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