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品茗此茶庄
作者:顾马

喜欢喝茶,源于我对《红楼梦》的一些片段的深刻记忆。记得小时候偷偷地看了一回曹雪芹的《红楼梦》,小说里有一段讲到妙玉取出了自己珍藏许久的精致茶杯和盖碗,分别给贾母、黛玉、宝钗和宝玉斟茶。但凡平常人家所用的无非就是陶具、紫砂、瓷器甚至木碗种种,而富贵人家用的则是金杯玉盏或者古玩珍奇类的瓷碗,极其风雅。妙玉给贾母泡茶用的是隔年积剩的雪水;而给黛玉和宝钗泡茶,便用已收藏了五年,自己也不舍得喝的梅花上的雪水。这几个片段,让我至今回味无穷。
小时候,喝的是绿茶,只觉茶味香浓,还未能体味茶中雅兴。后来从古人的诗句里,看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样美妙的诗句,方知品茶,可以体现文人墨客聚集在雪夜炉火边,品味乐茗,即兴赋诗的情致。年华流逝,岁月无痕。真正开始自己的喝茶,是在上世纪末卜居浦东六里之后。

其实,要泡得一壶好茶,既要选好茶叶品种,还要用适合它的器皿和相应的节气的水,在相合的环境,给对的人啜品,这样才能淋漓精致地呈现出好茶的天然醇香之味。

茶的品种繁多,有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普洱茶之分,这些茶出产于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品格,不同的汤色和香味。

居家的附近有一家恒大茶庄,每次路过,都能见到茶庄里人声鼎沸,宾朋满座景象,甚是好奇。有一回,我终于走进这家茶庄。
看上了一套精致的青花瓷茶具,一个盖碗和两个茶盅。
我问店主:“瓷碗可好?”
店主说:“好。”
我便坐下,用这套茶具实地体验了一番。也是合缘,不管喝绿茶还是喝普洱,喝完的感觉还真的是好,都能品出茶的味道。从这开始,无论是疲惫至极,还是慵懒闲散,我都会过中汾桥来,到这家茶庄坐坐。

茶庄的装潢,简约而不陋,古朴雅致。虽然身在闹市,但若有闲暇,到此喝上一盅茶,歇脚打发无聊,莫说有多惬意了。友人白落梅曾这样写到:“茶馆里的光阴,此刻亦是闲庭信步,从容不惊。品茶,与三五知己叙说古今闲话,旧事风云。生命悠然来去,荣枯有序,聚散无常。清茗一杯,如同知交,不离不舍。”

茶庄的架子上放着各种茶叶,有绿茶、红茶,金菊梅、正山小种、普洱茶,还摆放着各种茶具。庄主会拿起沸热的水,把茶盅一个一个地温热一下,接着就在沸腾的炉上,舀出了一盅一盅的普洱。普洱非常红,像法国红酒一般鲜亮。若是外面下着大雨,在茶庄的廊檐下,有二三躲雨的过客,庄主便会热情地招呼着门外的客人,“请进来,请进来,喝杯茶暖暖身。”
二三过客不好意思,慌忙摆手“不了不了。”
庄主又说:“进来吧,喝杯茶不要钱,暖暖身,外面凉着呢。等雨停了,你们再走吧。”

过客们便在喝茶的氛围中,感受庄主的热忱,在这一盅盅茶中感受到了沉静,也感受到了庄主的慈悲和博爱。常常也有名流客商,达官贵人会光临这家简约的路边茶庄。

确实,喝得一杯好茶,便如沐雨后清风,人世间的烦恼繁杂亦都随着茶叶泡落水中,翻滚沉浮,云霞舒展。每一次的冲沏,茶从浓到淡,由暖转冷,回甘无穷,散发的清香中品味着人生的滋味。喝茶在文人笔下曾是一种雅趣,而今饮茶皆已成为一种风尚,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入诗,以茶说经,喝茶也是一种理路。

时光匆匆,白驹过隙,我在此品茗消磨了竟二十年的光阴,每每喝着那些陈年的普洱,就仿佛感受到人生经历的春花秋月与风霜。
填词一首以叙之
詞牌*漁歌子*六里夜話
北風歇雨落葉飛。六里橋下釣絲垂。
小紅泥、茗香回。圍爐夜話盡忘歸。
(顾马口述编辑\马文友整理于汉唐精舍2017.4.12)
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2017年8月上海书展上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