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词语结构篇章结构析情重于析理 |
分类: 杂谈 |
知识的解构与重组——语文篇
我意以为,课堂教学过程即知识的解构与重组过程。有此想,教学可能有点变化了。今天我想说说语文课中的知识解构与重组。
每篇课文都有其内在结构
精心谋篇布局的文章当然有其严密的内在结构。可即使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文章,也有其内在结构。比如郁达夫的《故都之秋》,因交稿在即,提笔就写,不加点乙,刚写完而索稿者至。你说这种文章也能有严密的内在结构吗?
当然是有的。
(一)解构——词语结构与篇章结构
1、词语结构——佳词妙句要细加欣赏
如何分析一篇文章的内在结构呢?当然主要有二,一是析其词语结构,二是析其篇章结构。词语结构有字法与句法。字法包括形音义,句法包括构词与成句的规律。可是,想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好些,那就要多讲些选词造句的技法。遇到佳句,也不妨摇头摆尾哼上几遍,析其好处,学其妙处。遇上选用极妙的字眼儿,也不妨拍掌叫好,流连一番。如入上林苑,一草一木,驻步而赏,看似无关结构,实则结构即由此构成,无砖石即无宫室,无佳语妙句即无锦绣文章。古人对这类文字加圈加点,于圈点间流露出多少口水来,今人少用此法,一篇文章却着眼其政治思想教育,着眼于其语法知识,使佳妙文章味同嚼蜡。教者乏味,学者也生厌。这种教法,我意大以为不可。很多人以为政治思想教育在从任一文章中找出教条来,更有甚者让学生把教参上的主题思想抄下来,真是大煞风景。我想,与其侈谈政治思想,不如多讲移情养性。政治思想教育不在于记教条,而在于植感情。而感情的教学就在于对文章的圈点欣赏咀嚼反刍。何况对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通常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其见,各树一帜,莫衷一是。既如是,又何必纠缠于什么主题思想,发掘其政治思想价值呢。
2、分析篇章结构——赏情重于析理
像《故都之秋》这种不加点乙一气呵成的文章,也有其篇章结构。所以教语文的也多注意段落分析。而且教参对段落也都有分析,于是教者照析不误,视为法则规范,不可移易。可实际写者下笔时却无此段落提纲,或者虽有提纲于先,可写时却因文情文意的发展延续,于不知不觉间变之易之,已非其初衷了。这些段落分析实乃他人所加,大非作者本意。我们在解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时,我想应当更重其为文线索。以逻辑性见长者其结构当然极其明显,也极其严谨。可以感情为线索者,对其结构的分析常因人而异。如果教者能理清其感情发展脉络,学生也就豁然开朗了然于胸了。可现今教者多习惯于挖掘其政治思想,少有着眼于其感情脉络者,教法有异,其教学之效果则大有不同。而学生不能调动其感情,焉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检讨学生下笔不能成文时,你检讨过自己的教法否?
文章技法的讲析在于能作评点。就句法而言,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称为妙手,其实一篇文章只要把段落先后次序稍作变动,其作用也就显然不同。电影常把案件的结果放到开头讲述,就是调整的一例。我们在解析文章时,也要注意到这些。试把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次序略作调整,就会发现其妙处。如何开头,如何结尾,是极重要的。可惜我们在教学时对此常常有所忽略。如能对开头和结尾之法多加讲析,我想学生对文章作法当有大进。我想再说一遍,一篇课文,在张师眼中只不过是一篇模范作文,而在李的眼中却只不过是一篇政治思想教育的材料。你说哪种教法更能让学生学会写文章?对这种重理忽情的教法,我实在不能说什么。毁之则毁己,从之则毁人。我只能说析其情更重于析其理。语文与哲学总是有其不同之处的。可是即使教政治,我想也还是应当以感情教育为主。不是说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这个“爱”字是情还是理呢?可很多人只从理论说明爱国的必要性,却不从感情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这实在是一大失误。贻误几代人的教法实在到了该改的时候了。
( 20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