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危机理论在股市中的应用
(2009-12-21 14:29:20)
标签:
财经理财走势趋势财经思维股市美股 |
分类: 财经思维 |
股市里面,多头在忙些什么,只要一个阶段的上涨,立马众多股市看涨的理由多了起来,其看好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空头,在忙些什么?只要股指大跌,支持股市大跌的看空理由就会铺天盖地,掷地有声,让人觉得所列举的看空理由无一不是成立的。
其实,每日的走势,无一不是多空激烈交战的结果,是多空双方对当前的政策面、消息面、技术面和基本面的理解,而每日多空力量的对比和转化,形成了每日的股价走势。
每日的走势变化,在俺理解,只是短期的走势,它不代表股指总的和未来大的趋势。散户的每日的追涨杀跌,机构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都是人们心理变化在市场中的反映。
就大的趋势而言,俺觉得,股市多空互博,其结果不是政策面、消息面、技术面或基本面决定的,而是股市自身的规律在起作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历史的最高,必然走向历史的最低;然后,再由历史的最低,再走向历史的最高。潮涨潮落,涨潮与退潮,物极必反,这正是自然辩证法在自然界和经济层面上的体现,自然界和经济生活当中的许多现象,包括股指活动,都存在辩证法的作用。起运动的结果(股指的变动),其实,是股市全部参与者心理活动的总和,也是辩证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就大的趋势而言,在股市中求生存,求发展,靠的是什么?是靠基本面,还是政策面,抑或是消息面、技术面?其实,都不是,靠的是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诚然,政策面等方面的大的因素,的确会影响股价的走势,但,这只能是一时的走势,包括一段时间的走势。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影响股价的长期大的走势,而股价大的趋势,则是由潮涨潮落的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决定的。
在完全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情况下(经济危机除外),政府对股市是不能(也不允许)干预的,包括对其他一些国民经济活动也是如此,市场是完全由“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的,这是指自由市场经济国家。而中国股市与西方国家股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无休无止的“调控”,不断地进行“水多加米,米多加水”调控,最近报刊上登出的明年新股“倍增”计划,房地产近期饱尝“政策调控”的老拳痛击……,这些调控的结果,必然要在股指的走势当中加以反映,造成众多技术分析人士和基本面人士屡屡失败的原因。
记得:以前,上综指升到三、四千点,就有专家出来说“泡沫”,可等到股指上升到了五六千点时,说泡沫的都不见了,而所有的证券公司、股评家都把眼睛看到一万点以上去了。结果如何?结果股指一泻千里,狂奔至大海也不回头。可偏偏在各种类型的专家、股评家、分析家一片看空,在“空军”侯(宁)司令的带领下,从一千六七还往下看一千点的时候,股指偏偏走出了“谷底”,今年一年回升了70%。
说到这里,相信您一定会明白:在股市多空互博中,小散们如果要战胜主力,不是靠技术分析(有时有技术骗线、假突破、技术指标中含未来函数什么的)、消息层面(很多都是主力故意放出来的假消息)什么的,也包括各类 “股神”、“评论家和分析家”什么的专家、“大腕”,重要的是靠:自己的智慧和“潮涨潮落”的自然法则。
台湾流行的“数人头法(则)”:股市中,人头攒动,人满为患时,离场;人头稀少,撂棍子打不到人时,进场。这一炒股法则,非常灵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当市场上一片乐观情绪,连证券公司门口卖报纸、卖盒饭的老太太都告诉你挣钱了的话,离场;在市场人人悲观,就连证券公司里都没人看股票,只有几个老头、老太无精打采地打瞌睡时,进场”。其他,还有几个版本的说法。
其实,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是是“危机理论”的实战体现:上综指在六千多点是,没有人认为是“顶部”,一致看多;在一千六百多点时,没有人认为是“底部”,而一致看淡。说句玩笑话:前年的六千点是基金(和股评家)等主力“买(托)”出来的,而去年的一千六百多点,是基金(和股评家)等主力“卖(砸)”出来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小散们要在股市中搏杀,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端正心态”,不要试图去揣摩主力的意图和追热点板块,在当前大的趋势已经明了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追涨杀跌”,须知,在大趋势已经见底回升并已走好的情况下:今年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每次大幅度的下跌,都是买入的良机。如果你此时杀跌逃命,以俺之愚见,恐怕你正好做反了:卖到最低点上去了。
早晨,随机点开一个到俺博客路过的(博主是经济学专业,二年入市经验)小散的博文《伤痕累累的2009年》,文中提到:“到今日止,吾这一年仍亏损。在2009年12月18日将手中股票以亏11%的比例出掉:判断大趋势不好,还会下寻!
其实,这位小散操作失误,败就败在“心态”上了。当“亏了11%的比例”时,应该有几个办法来补救的:
第一、
比如,你以等量资金摊平,因股价已降到11%,故此,摊平买入股数增多,加上乘数效应,平均被套约4—5%。这也叫“被套”么,一个涨停的距离都不到。通常,一只股票,质地只要大差不差,主力拉起的幅度至少在10%以上。当然,主力刚刚爆炒过的股票和绩差股可能除外。没有人买股不被套的,在目前大的趋势向上的情况下,5%以内,根本不叫套,只是将来获利多少的问题。
第二、
第三、
如果心态不稳,你要是碰到像做美股,开盘就蹦个四、五十的涨幅或者跌幅,你又怎么办呢?因此,俺送了这位小散一句话:“不以涨为喜,不以跌为悲”。其含义,就是端正心态,看好大的趋势,今后,定能战胜大盘。
说句实话,我很久都不看关于大盘走势或者那些“大拿”们写的文章了。要看,就看一些名家的思想以及论点、论据的“佐证”,主要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其实,用“危机理论”去想一想,就明白了,如果这些的“大拿”们一致分析看好的走势,恐怕就是俺小散们该撤退的时机到了。
随后:附上一篇今早报上公布的信息,作为参考
《赚了指数不赚钱今年前10个月仅三成五的股民盈利》
投资者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这是由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总体情况决定的。那么,投教工作所针对的对象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由权威部门组织的调查,为各界揭开了这个群体的面纱,而对于投资者情形的总体描述,也有利于各类主体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投教工作。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2009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显示,截至10月,2009年以来约35%的个人投资者实现了整体盈利,另有30%左右盈亏平衡。"年轻化、中等学历、工薪阶层"成为目前我国个人投资者主体人群的特征,10万元资产以下的投资者占绝对多数,个人投资者持股周期普遍较短,且呈现"越新的股民越倾向于频繁换手"的特征。
据了解,"2009年投资者综合调查"共涉及55家证券公司、350家营业部的28000名投资者,采取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800个样本(每家营业部8个样本),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741份,回收率97.89%。调查结果基本反映了我国市场投资者目前的概况和交易行为特点。
A股投资者呈现"年轻化"特征
根据调查结果,25-44岁的投资者构成了投资者主体,2007年之后,新增投资者中中青年占比越来越大,这部分投资者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数据显示,占比64.43%的投资者年龄分布在25-44岁之间,其中35-44岁的人群相对较多,占总人数的34.73%。而55岁及以上、25岁以下的投资者占比最少,仅分别为10.87%和4.82%.
上述投资者的职业分布十分广泛,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人员是大多数,企业一般职员、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占比合计接近65%,中等偏上学历人群则接近85%,其中大中专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投资者分别有43.6%和37.8%.
调查显示,我国个人投资者多为工薪阶层,中等收入者占据多数。其中约五成投资者月均收入在1600-3200元之间,19.81%的投资者月收入在3200-6400元之间;月均收入低于800元、在6400元-1万元之间及高于1万元的投资者占比均不足6%.
从投资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地级市及以上城市的投资者分布较多,占全部投资者的九成以上,县级市投资者仅占7.84%,乡镇和农村投资者仅占1.06%和0.44%.
投保基金公司同时介绍,由于目前我国证券营业部多集中在地级市,本次调查只针对全国城市中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做调查。所以投资者整体中县级及以下投资者所占的比例应该高于当前调查结果。
随着网络的普及,非现场交易的普及率大大提高,网上交易已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占比83.11%的投资者表示采用网上交易。
中小散户换手频繁
A股市场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而个人投资者当中,中小散户又占据多数。投保基金调查结果显示,占比约65%的投资者资金量在10万元以下,资金量小于30万元的投资者则超过85%。另外,投入资金量在2万元以下、2万-5万元、5万-10万和10万-30万元的投资者比例相近,均略大于20%.
资金规模小与A股近年来新增股民较多的特点密不可分。数据显示,2007年之后的新增入市者占到投资者总数的四成左右,其中2008年以后入市、投资时间短、经验较少的股民有约14%.2000年以前进入股市的老股民占比33.42%.2006到2007年大牛市当中,大量投资者理财意识被唤醒。数据显示,目前占比33.27%的投资者是这两年间入市的。
与投资新手相伴生的是频繁换手的交易行为特点,数据显示越新的股民就越倾向于频繁换手。
投保基金调查表明,股票换手周期在1个月以内的投资者占比高达44.22%,平均投资周期超过半年的投资者仅占16.6%。"总的来看,多数投资者持股时间较短,持股时间三个月以上的投资者仅占32%,长期投资者占比较小。"而2008年之后入市的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少于其他时间入市的投资者--占比74.73%的投资者平均持股时间在3个月及以下。
近35%投资者今年整体盈利
2009年以来,随着A股市场整体回暖,投资者收益状况也大为改观。截至10月,有接近35%的投资者实现整体盈利,这其中又以"老股民"盈利能力偏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盈利的投资者占比达34.15%,盈亏平衡和出现亏损的投资者占比分别为29.26%、28.9%。整体盈利的投资者盈利水平普遍跑输大盘,今年以来沪指反弹幅度超过70%,但超过八成盈利的投资者盈利在50%以内。
与此同时,不同时期进入股市的投资者群体今年以来的收益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越老的投资者盈利能力越强。2000年以前入市的投资者中盈利的比例最高,占该类投资者的42%。而2007入市的投资者中亏损的比例最高,占到该类投资者总数的37%.
今年以来,操作"勤快"的投资者更能赚钱。数据显示,换手较频繁的投资者盈利比例较高,其中平均5天换手一次或更短的投资者中盈利的比例占到44%,平均持股6个月以上盈利人数占比仅28%,亏损的则达到43%,这表明我国股票市场仍存在一定的投机性质。
另外,我国个人投资者追涨杀跌的投资行为仍旧客观存在,多数投资者曾有过在股票上涨时买入、股票下跌时卖出的操作,表示偶尔和经常如此操作的投资者占比超过八成。但"追涨杀跌"往往不能为投资者带来良好收益。经常进行追涨杀跌操作的投资者2009年盈利比例仅为29%,与之相对,从不追涨杀跌的投资者中则有41%实现盈利。
进行股票投资的我国居民中,占比68.84%的自我评价为"风险中性",占比最高,自我评价为风险厌恶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分别有17%和14%左右。与此对应,目前我国投资者对股市新品种的参与度也仍然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