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2.
通过朗读,品读感悟,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准确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2.
品读感悟,感受作者观察细致,表达准确。
教学过程:
学程一
导入课题,复习检测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2.
第一课时学得怎么样呢?拿出学习纸,完成复习检测。【学生做的时候屏幕出示题目,校对时先问正确读音是什么,再齐读。】
3.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爬山虎的叶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爬山虎脚的秘密。【板贴:脚】
学程二
读文画图,了解特点
1.谁来读读导学单一?
导学单一:
1.
默读第3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可以圈圈画画。
2.
把你的发现用朗读表现出来,小组内读一读。
2.谁能用朗读来展示你的发现?你想读哪一句?
a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了?
是呀,脚长的位置,叶圣陶爷爷观察细致,表达得也很准确。【板贴:观察细致准确表达】
b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有多像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啊!叶圣陶爷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细)
数量、形状都表达得那么精准,还是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啊。
c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叶圣陶爷爷把细丝和新叶子作比较,发现了细丝的又一个特点,那就是——嫩红。观察得多么仔细啊!
d注意:今年,叶圣陶爷爷是专门去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3.
小结:叶圣陶爷爷用朴实的语言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只有这样仔细观察,才能有这样准确的表达!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4.
现在,你能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吗?拿出学习纸,动手试一试吧!谁愿意上黑板来画一画?【校对:反面、六七根、嫩红的,放慢语速,引导学生区说。】
5.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6.
打开《补充习题》28页,完成(二)。【投屏校对:打开投影后先放老师的补充习题,批改训练有素,这里我们把题目修改得更合理了。】
学程三
品词析句,探究体验
1.
爬山虎是怎么爬墙的呢,谁来读导学单二?
导学单二:
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动词,边读边想象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2.
请生说动词,教师板书。我们一共找到六个动词,分别是——(引读)
3.
你能根据动词想象爬山虎爬墙的画面吗?谁来读第一句话。【教师动作示范】
a触:轻轻地、小心地碰,读得轻一点儿。
b巴:【出示图片】这是嫩茎,这是爬山虎的脚,瞧,六七个小圆片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在墙上,巴得多牢啊!
这样细小的脚,像什么一样?(蛟龙的爪子)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多么仔细啊,我们一起读!
4.
后面的动作还有怎样的变化呢?像老师这样边读边做做手势。
你做得对不对呢?你看,老师的手臂就是爬山虎的茎,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原来细丝是直的,现在弯曲了,爬山虎的茎就自然而然地被拉了一把,贴住墙面了。再想往上爬,怎么办?直的细丝,变弯曲,拉一把,贴住墙面。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5.
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好这句话,好吗?
6.
要不要欣赏一下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请看。【播放视频,老师解说,紧扣动词】
7.
在叶圣陶爷爷眼里,爬山虎还仅仅是一种植物吗?它已经有了人的灵性,多么像一个精于设计的小精灵,让自己更好地生长在大自然中,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8.
看着动词,想象画面,也可以做做动作,讲一讲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你可以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一下,也可以把自己当作爬山虎,用“我”来说说。【指名上台介绍】
9.
完成《补充习题》28页的(三)【同桌校对批改】
学程五 自主学习,交流变化
1.
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没有就此停止,他又观察到什么呢?指名两个同学合作读第5自然段。
2.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分配读?(没触着
触着)有什么不一样?找找关键词。
(没触着
萎了
痕迹也没有;触着
灰色
相当牢固)
3.
我们一起读。我把最后一句话隐去了,表达的意思不变的,你觉得好吗?(不能,这句话从侧面衬托出了爬山虎的脚巴墙巴得相当牢固。)说不定,叶老先生还真的用手拉过了呢!(出现隐去的句子)把这句话读完整。
4.
同学们,我们以后写观察作文也要像叶圣陶爷爷学习,不但要细致观察,准确地感知事物的变化过程,而且要学着准确表达,清楚刻画事物的特点。
作业布置:
1.
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
读《新补充读本》里的《牵牛花》,圈画出表现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句子。
3.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观察校园里的银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脚
触、变、巴
细致观察
拉、贴、爬
准确表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