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项目化学习】教学案例:《爬山虎的脚》

(2024-01-31 12:40:38)
标签:

“十四五”规划课题

分类: 2022.6“十四五”规划课题

《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2.     通过朗读,品读感悟,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3.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准确表达。

教学重难点:

1.     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2.     品读感悟,感受作者观察细致,表达准确。

教学过程:

学程一   导入课题,复习检测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2.     第一课时学得怎么样呢?拿出学习纸,完成复习检测。【学生做的时候屏幕出示题目,校对时先问正确读音是什么,再齐读。】

3.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爬山虎的叶子,今天我们一起揭开爬山虎脚的秘密。【板贴:脚】

学程二  读文画图,了解特点

1.谁来读读导学单一?

【项目化学习】教学案例:《爬山虎的脚》导学单一:

1.     默读第3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可以圈圈画画。

2.     把你的发现用朗读表现出来,小组内读一读。

 

2.谁能用朗读来展示你的发现?你想读哪一句?

a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通过朗读,你体会到了?

是呀,脚长的位置,叶圣陶爷爷观察细致,表达得也很准确。【板贴:观察细致准确表达】

b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和蜗牛的触角到底有多像呢,我们来看两张图片,简直就是一模一样啊!叶圣陶爷爷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细)

数量、形状都表达得那么精准,还是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啊。

c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叶圣陶爷爷把细丝和新叶子作比较,发现了细丝的又一个特点,那就是——嫩红。观察得多么仔细啊!

d注意:今年,叶圣陶爷爷是专门去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3.     小结:叶圣陶爷爷用朴实的语言写清楚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只有这样仔细观察,才能有这样准确的表达!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4.     现在,你能把爬山虎的脚画出来吗?拿出学习纸,动手试一试吧!谁愿意上黑板来画一画?【校对:反面、六七根、嫩红的,放慢语速,引导学生区说。】

5.     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把爬山虎的脚的样子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6.     打开《补充习题》28页,完成(二)。【投屏校对:打开投影后先放老师的补充习题,批改训练有素,这里我们把题目修改得更合理了。】

学程三  品词析句,探究体验

1.     【项目化学习】教学案例:《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么爬墙的呢,谁来读导学单二?

导学单二:

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动词,边读边想象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2.     请生说动词,教师板书。我们一共找到六个动词,分别是——(引读)

3.     你能根据动词想象爬山虎爬墙的画面吗?谁来读第一句话。【教师动作示范】

a触:轻轻地、小心地碰,读得轻一点儿。

b巴:【出示图片】这是嫩茎,这是爬山虎的脚,瞧,六七个小圆片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在墙上,巴得多牢啊!

这样细小的脚,像什么一样?(蛟龙的爪子)

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多么仔细啊,我们一起读!

4.     后面的动作还有怎样的变化呢?像老师这样边读边做做手势。

你做得对不对呢?你看,老师的手臂就是爬山虎的茎,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原来细丝是直的,现在弯曲了,爬山虎的茎就自然而然地被拉了一把,贴住墙面了。再想往上爬,怎么办?直的细丝,变弯曲,拉一把,贴住墙面。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5.     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好这句话,好吗?

6.     要不要欣赏一下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请看。【播放视频,老师解说,紧扣动词】

7.     在叶圣陶爷爷眼里,爬山虎还仅仅是一种植物吗?它已经有了人的灵性,多么像一个精于设计的小精灵,让自己更好地生长在大自然中,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再来读读这段文字。

8.     看着动词,想象画面,也可以做做动作,讲一讲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你可以当小小解说员,介绍一下,也可以把自己当作爬山虎,用“我”来说说。【指名上台介绍】

9.     完成《补充习题》28页的(三)【同桌校对批改】

学程五  自主学习,交流变化

1.     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没有就此停止,他又观察到什么呢?指名两个同学合作读第5自然段。

2.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分配读?(没触着 触着)有什么不一样?找找关键词。

(没触着 萎了 痕迹也没有;触着 灰色 相当牢固)

3.     我们一起读。我把最后一句话隐去了,表达的意思不变的,你觉得好吗?(不能,这句话从侧面衬托出了爬山虎的脚巴墙巴得相当牢固。)说不定,叶老先生还真的用手拉过了呢!(出现隐去的句子)把这句话读完整。

4.     同学们,我们以后写观察作文也要像叶圣陶爷爷学习,不但要细致观察,准确地感知事物的变化过程,而且要学着准确表达,清楚刻画事物的特点。

作业布置:

1.     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2.     读《新补充读本》里的《牵牛花》,圈画出表现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句子。

3.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观察校园里的银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触、变、巴        细致观察

         拉、贴、爬        准确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