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2022-06-18 12:52:44)
标签:
“十四五”规划课题 |
分类: 2022.6“十四五”规划课题 |
海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
立项编号:
课题主持人:
工作单位:
填表日期:
海门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制
一、已有研究述评
现阶段,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变革是一个系统的变革。首先,我们需要通过提炼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中可能和应该做出的贡献,贯通从知识点走向学科育人目标的全程。其次,我们需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引和依据来选择微项目化学习内容,也就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在学校和教师层面,我们依据学情对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进行校本化、生本化的探索。第三,我们需要设计保证核心素养目标得到落实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也就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要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从“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理趣课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实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变革为保障的系统变革。 在校园里,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围绕主题式阅读进行微项目化研究的资源。课本不是我们的世界,世界才是我们的课本。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认为:“当我们讨论课程时,我们是在考虑未来国家公民的人生,不是生命,而是考虑他们可能持有的生活模式和个性体验,是他们逐渐展开的人生经验”。我们可以选择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空间,同时,结合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弹性更大、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满足学生兴趣的微项目化研究来拓展这样的“人生经验”,这是对国家课程有益的补充和延伸,能带领学生抵达国家课程所不能抵达之处。
|
二、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含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价值与主要观点等。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的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要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需要回归学习的本质,回归学习是对问题的探求。如现行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三年级的《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开始研究,对“海水、海底生物、海洋植物、海底矿藏、我国海军军事力量”等进行语文拓展性的架构。 在微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以语文教材为切入点。学习者既能够对外部世界有深人的探求,又能够实现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建构,这应该是学习的本意。因为学习不再只是把外部世界的知识装进脑袋里,而更应该是学习者在持续地自我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中,认知自我、探索世界、发展理性。 二、研究的价值 微项目化学习最重要的价值是对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探求,这是学习的本质。探求的过程不仅仅是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而且要在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中不断追问自己,不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不断形成自我的精神世界。 项目化学习是有思维含量和思维发展意义的学习,而微项目化学习要让学生透过问题的情境看到问题的本质,要在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调动和激活相关的知识,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并在项目的完成中实现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化学习是创造条件让学生不断迸发思维火花、产生精彩观念的过程。 微项目化学习要让学生热情而有创意地生活。我们的孩子不能只是学科知识的复制者,而应该是有灵动生命的生活者。项目化学习真实性情境的特征联结了生命、学科和世界,赋予他们探究的双眼、具身的体验,促进他们更热情、更自由、更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对世界的探索中。 三、 主要观点 微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它的核心知识意味着设计者要提出本质问题(essential questions),而本质问题有时候比较抽象和庞大,特定年龄段的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无论是本质问题还是驱动性问题,都能让学生品尝到挑战的快乐。 |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微项目化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1.实效性:如何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段体现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而非表面的热闹。除了是在探讨与自我和日常生活、语文学科知识有关的话题,我们尝试研究的内容,还指向于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态环保、太空探索、文化保护等。 2.简约性:关注小学生的实情,关注常态课的教学。选择适切的课堂教学资源,活动的选择呈现高度凝练的简约,一个好的微项目研究不仅需要还原真实世界的本质面貌,更应该具有开阔眼界、提升格局的初心。 3.趣味性: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呵护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探究并体验包括学科知识在内的外部世界,发展对学科以及外部世界的内在兴趣。。 4.融合性:关注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如语文学科、戏剧、音乐、美术、科学、天文、地理、军事、建筑等方面的融合,通过多样化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在目前还未预料的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二、研究的内容 1.文本研究:分析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探究教材编制背后的理论及其实践性解读,寻求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与外延拓展。 2.完整的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六步骤: (1)核心知识:微项目化学习所指向的核心知识是什么? (2)驱动性问题:微项目化学习用怎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 (3)高阶认知:驱动性问题将引发学生经历怎样的高阶认知历程? (4)学习实践:学生将在微项目化学习中经历怎样的持续和多样的实践? (5)公开成果:微项目将期待学生产生怎样的成果? (6)学习评价: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微项目化学习成果?
|
四、研究计划
含研究阶段、研究任务、责任分工及阶段性研究成果等。
一、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22.04)。选定课题,填写课题研究申报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微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确定协同人员,完善课题目标计划、实施步骤,做好开题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22.05——2023.7)。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定期以“微项目化学习”的形式,正常开展课题实践研究活动,撰写相关论文及随笔,搜集好“理趣课堂微项目化学习实践”教学案例集,辅导学生习作发表。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23.8---2023.9)。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迎接专家组验收鉴定。 二、研究任务 通过对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内容拓展性的架构,以“微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从素材选择(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到学生思维、到独立思想,最终打通了阅读、观影、写绘、科学、劳动、综合实践、国防教育的通道。我们既获得了教材文本解析的独特视角,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师生之间更有共鸣,这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才能使微项目化学习研究成为明亮学校生活的一种方式。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边归纳,边总结,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探索出语文学科拓展元素和微项目化研究有效整合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喜爱探究的蕴藏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选择性的进行知识拓展。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通过剖析、归纳和反思,距离理想的自己又近了一步——成为最美的自己。
研究内容的分工与落实
预期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