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中华手工
中华手工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10
  • 关注人气:103,5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土布的现代演绎

(2010-06-26 17:32:12)
标签:

服装

土布

小巷三寻

郑芬兰

家居

优质的民间土布文化,在“小巷三寻”的演绎中,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焕发着现代生活的新生机。

小巷三寻:让土布更美丽

 

/《中华手工》记者 李科

 

2005101,杭州西湖边,元华商场,一位老大妈坐在古老的布机前熟练地纺线织布。“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传统织布场面与时尚繁华的都市商场形成巨大反差,顾客们被这传统老手艺所吸引,纷纷涌了过来。

原来,这是一家民间手织布服饰公司精心布置的场景,不仅如此,现场展示的所有服装和家居用品都是用手织土布制成的,温馨而亲切。当传统的土布逐渐淡出都市人的眼界时,它却反潮流而行之,使用最传统的材质制作现代服饰,其大胆实践与独特眼光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会呼吸的纤维

“小巷三寻”充分利用土布面料的独有特性,继承了传统土布的简约风格,又融入了国际流行的现代设计理念。虽然土到极点,却也美到极点,彰显出浓浓的自然魅力。

在中国,纺线织布有着千百年的历史,手工织成的土布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品。这种土布因为不上浆、不添加化学制剂、经七十多道工序手工织就,是纯天然的绿色布料,有着“肌肤伴侣”之称。因为棉花作为纯植物纤维,其特有的中空结构使孔隙可以自由地吸收和挥发水分子,被专家称为“会呼吸”的纤维。与此同时,传统土布粗老笨拙的缺点被“小巷三寻”运用现代工艺逐一克服,而柔软舒适的特性被完整地保留下来。

经过“小巷三寻”反复的摸索、试验、改良,终于再现了云布和明代纺织业的至高成就“飞花布”并以童装、亲子装和床上用品的形式推向市场。“小巷三寻”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以土布演绎时尚的服饰品牌。

通过前期市场的反馈,“小巷三寻”的创始人郑芬兰发现在简约原始的风格上还应该把童装做得更漂亮更丰富,才能适合市场的需要。但怎样才能把老土布做得更时尚呢?

于是,“小巷三寻”从设计师入手,请来了“第一届杭州服装设计大赛”十佳设计师金洲洲。没想到金洲洲对于土布服装的理解却与郑芬兰发生了分歧。金洲洲认为,提供土布现代的颜色和图案,用手工去织,然后按现在最流行、最时尚的元素去设计,把它设计成每个小孩子都向往的,把老土布面料的特性用现代的设计体现出来。而郑芬兰觉得土布要保留原汁原味,这样才能体现土布的基本特征。 
   
最后两个人决定先做出小样,到店里卖。结果挂在商场里发现卖得最好的就是新样品。“小巷三寻”果然比以前好看多了。“小巷三寻”找到了一个时尚与传统的结合点。所以一经面市,“小巷三寻”就受到了追捧,其专营店开到了北京、上海、南京、南昌以及香港等地。郑芬兰希望人们一想到土布就会想到“小巷三寻”,就像一提到可乐就会想到“可口可乐”一样。

 

背着纺车的蜗牛

“江南小巷/小而窄/密而长/一只蜗牛/慢慢爬/寻找自己的家

小巷深处/手中线/游子心/等待蜗牛归

蜗牛的家/小小的/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蜗牛的家/宝宝这是我们家/你要好好爱它/爱我们的家”

世界上有两种动物能够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另一种是蜗牛。雄鹰有强健的羽翼,蜗牛有无穷的毅力!人们常常只看到雄鹰强健的羽翼,而看不到蜗牛无穷的毅力。在“小巷三寻”服饰上,那个背着纺车的蜗牛标志尤其显眼。郑芬兰说:“我没有雄鹰强健的羽翼,那么就拿出蜗牛的毅力来,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同样可以到达金字塔的顶端。我告诉自己,这就是蜗牛式的坚持。”

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被遗忘的土布在“小巷三寻”的挖掘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传统而独特,原始而经典,真诚与情感,时间与节奏,质感和肌理,环保与健康。因为每一块手织布,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没有什么比她更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率真与自然的流露。

“小巷三寻”遵循着“简单就是美”的审美理念,纯朴中透着现代,粗犷中透着精致。“缕缕而成之,寸寸而织之”,这是一种走向自然的脚步。这种脚步,是蜗牛般的脚步。

“用古老演绎时尚是我们的宗旨”,郑芬兰说。在她眼里,手织布服饰不仅仅是件衣服,“是可能卖钱的东西”,它还蕴含着文化,除在面料、款式上要体现出中国文化外,“小巷三寻”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

“小巷三寻”把《游子吟》、《花木兰》、《牛郎织女》、《黄道婆》和《孟母断机》五个民间故事制成漫画,并装订成小画册,挂在秋冬新款服饰特别是儿童服饰上。如此,顾客在买衣服同时,还能得到一本画册。“妈妈们能按画册,给孩子讲民间故事,有穿有玩,一举两得。”身为人母的郑芬兰说,这个创意得益于自己的孩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件“小巷三寻”穿在身上,摆在案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或许是对家庭、对亲情的品味和追忆。

 

执著的“郑三疯”

有谁能够想到,从国有企业到“小巷三寻”,郑芬兰“疯”了三次,于是有了“郑三疯”的绰号。一切都是为了坚持做传统土布的梦想,让她走了一条不被别人理解的路。但坚守的结果,如同雨后的彩虹,收获的美丽比什么都动人。

1995年,出生在浙江磐安县农村的郑芬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一家大型国营企业当会计。在村里人看来,郑芬兰很争气。然而,才干了一年,她就了。她全然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放着当时的“铁饭碗”不要,辞职去了一家私人服装企业。从最基础的统计分析报表开始做,经过三年的努力,最后成了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时工资变高了,待遇也很好,不料199812月,郑芬兰再次辞职。本分的母亲无奈地感叹:“疯了,咱家的三丫头疯了。”
   
两个月后,郑芬兰在杭州开起了服装公司。在激烈的女装行业竞争中,郑芬兰一人身兼数职,自己跑市场、进原料、出设计甚至自己搞加工。在2003非典期间,因为持续高烧加上怀有身孕,医生几次要求她住院,都被她婉拒了。如此拼命,郑芬兰的公司终于在2004年形成了一定规模,她还把父母也接到了身边。
   
郑芬兰心里却不踏实,“就是感觉做这种女装生意没有激情了。跟着别人的东西做,没有自己的卖点。心情就变得很烦。” 喜欢驴行登山的郑芬兰打算徒步旅行去透透气,散散心。

那天晚上,她在整理衣柜时,却无意翻出了自己结婚时母亲亲手为她织就的娘家被,一下子想起了15年前那个暑假油灯下母亲织布的背影。她忽然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想要的东西。“我说妈,要不我就做这个生意算了,做土布。”织了一辈子土布的母亲当时就反对,现在城里哪还会有人喜欢这么土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支持我做土布生意。但我认准的事情谁也阻拦不了我。”一条土布棉被让郑芬兰变成了“郑三疯”。

郑芬兰背着55升的大背包从老家磐安农村背出了10多卷土布“印象太深刻了,那是一个下雪天,我两只脚被冻得没有知觉了,最后是摩托车把我拉出来的。”之后,敢想敢干的郑芬兰把库存的所有女装按8元一件全部处理掉。看着装得满满的卡车渐渐远去,郑芬兰的眼眶不禁湿了。但她知道,既然选择了,就没有退路,唯有前行。从此,小巷三寻”成为了郑芬兰一生的事业。

 

20081030下午3点,上海太原路160号,罗斯福牛排馆。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奢华午餐——作为东方电视台《谁来一起午餐》节目的获胜选手,郑芬兰得以单独坐在嘉宾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面前。不到半个月,郑芬兰就在自己的杭州小巷三寻手织布开发有限公司里等到了郑永刚。或许,这次与强者的合作将带领小巷三寻”迈向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寻岁月的悠长,二寻岁月的静好,三寻岁月的温情。”如今,“小巷三寻”在大本营杭州从原来的1家直营店扩大到3家,在全国建立了5个生产基地。“小巷三寻”满怀把土布织向世界,成为土布第一品牌之梦,如同郑芬兰经常比喻的那样:“做土布就像登山,我们已经从机耕道走到国道,正在进入高速路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旧蓝时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