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珉的木雕具有中国独特的写意文化基因,有一种通达人性的精神,一块朽木在他的刀下,成了一件意蕴无边的艺术品。
朽木意无边
文/《中华手工》记者 谢晓飞
史铁生谈及《我与地坛》时说,“我是在地坛徘徊了15年,才写出这篇1万多字的作品。”同样用轮椅行走的张树珉,潜心木雕十几载,自成写意雕刻新派别,在他45岁的时候,被评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路漫漫》
尺寸:150cm×28cm×38cm
作者将聚点透视的书画技法用于根雕创作上,令作品呈现出真实的场景感,仿佛一群骆驼从我们眼前走过。这是作者的早期作品,是其写意雕的雏形。
《高山流水》
尺寸:62cm×35cm×73cm
层叠层叠舒畅曼妙的衣袂传递出了天籁般婉转动听的乐音,以具象表现抽象,正是作者大写意木雕的精妙之处。

《黄土地的生命》
尺寸:45cm×18cm×65cm
作品以短线雕、点雕的技法刻画了一对祖孙,祖母满面皱纹,乳房干瘪,背上的婴孩肌肤光洁,强烈的对比展现出生命的延续。从小腿疾的作者是在父母背上长大的,这件作品也表达了他对那种摇篮般的感觉的眷恋之情。
“不能够改变的,就坦然接受。身体不能够站起来,精神却可以抵达无限高远的境界。”一脸大胡子的张树珉艺术气质很浓,语气从容笃定。当看过他的木雕作品之后,这番话就更令人折服了。
走进张树珉的写意雕刻作品展馆,出现在眼前的不是传统题材的神像佛尊,不是技法繁复的雕龙琢凤,而是背婴孩的老人、吃面的大叔、拉二胡的乐者、从门扉后探出的半张脸……他们没有逼真的形貌,却神情备至,具有很强的情景感、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召力。
这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木雕作品,静静观赏、细细品味,从粗犷的刀痕、斑驳的肌理、夸张的造型中体会到了一种大写意的表现形式、文人式的思想情怀和天马行空的创作构思。
张树珉从小寄情山水,创作国画,十九岁的时候,遇到创作瓶颈的他常到野外寻找创作灵感。茫茫林海,从石缝间顽强生长出的树根如龙似蟒,姿态万千,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琢磨根、寻找根,用扭曲的树根进行雕刻创作。
正值中国根雕风行之时,根雕的市场热度很高,张树珉的根雕作品一面市,就被争相购买。然而张树珉没有被这种热潮冲昏头脑。他常与弟弟张树军进行创作上的探讨,“根雕虽有自然之灵光,却难以传达出作者的心智。如果一件作品只是材质的展现、技艺的展示,那它不算是一件艺术品。艺术品必须要承载作者的思想,表达作者的情韵。”张树珉认识到根雕并不是他最终的艺术追求。
中国美学崇尚写意,喜欢中国写意画的张树珉深受影响。1984年,他把雕刻的材质从树根扩充到枯木、树瘤、浪木等各种天然木材,并且大胆地借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进行雕刻创作。第一件写意木雕作品《玉笛》诞生后,张树珉将作品邮寄给恩师——原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卓予教授,得到了他的充分肯定,“巧用仕女的衣纹来表现笛声的韵律,让观者如闻悠扬的乐音。”备受鼓舞的张树珉从此潜心于写意雕刻的研究和创作。
中国雕刻在秦、汉、唐等时期,都以写意的风格为主流,自宋代逐渐趋向世俗,偏重于宗教、建筑、家居等领域,装饰性、依附性越来越强,写意雕刻出现了长时间的断层。张树珉深入中国传统雕刻文化中,乘汉唐风韵,弥结历史断层,他将自然材料的枯、瘤、疤、节视为“墨”,以刀为“笔”,创作出了《路漫漫》、《风沙归旅》、《望穿秋水》、《灵猴》、《雄风》、《丝绸之路》等近千幅写意雕刻作品。这些作品“笔”力生气、“墨”彩生韵,文人情思闪动其间。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艺术博物馆馆长、世界著名东方艺术研究专家卡柔·斯密斯看到张树珉的作品后写道:“他的写意雕刻作品具有中国独特的写意文化基因,而且还有一种通达人性的精神。观其作品,使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宋代的米芾、苏轼等人的文人理念。中国传统写意的理念载着现代的气息,迎面扑来,深深地震撼了我。”

张树珉,男,1962年生于黑龙江密山市,现居西安,全国技术能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写意雕刻艺术创始人,陕西树珉写意雕刻院院长。
(更多精彩作品详见《中华手工》2010年3月刊大师栏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