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夜饭——可以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2010-02-02 10:04:57)
标签:

年夜饭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美食

酱肘子

天福号

佛跳墙

文化

    年夜饭,一个足以调动亿万华人柔软情愫的词汇,它承载着一年的期盼,姗姗而来。无数人在早早盘算,2010年虎年除夕,吃什么?

    美食家蔡澜说,最简单的小面里也有乡愁的味道。是的,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吃不是问题,问题是吃什么。

    中国人重团圆,年夜饭在更多的地方被称为团圆饭。一年到头的这一顿大餐,人们吃的不仅是可以回味的美食佳肴,更是吃的一份久违的团圆,一份围炉的亲情,一份合家欢聚的喜悦。这是过年的核心价值体现,也是华夏民俗传统经久不衰的魅力。

    在辞旧迎新之际,本刊特地“烹制”出这顿独特的年夜饭。它们集美食、工艺、文化于一桌,曾经在我们祖辈的年夜饭桌上活色生香,它们饱含祝福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它们是可以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道道历经岁月沧桑的美味佳肴,不但制作工艺精湛,而且浓缩了时光的味道,色香味形俱全,代表着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一勺羹汤里,凝聚着历代厨艺人的追求,一箸肉蔬上,印记了无数妈妈的温情,一杯浓酒中,沉醉着激荡心扉的诗词歌赋……

    生命因血脉而相继,文明因传承而接轨。在一道道美味里,或追寻记忆,梦回从前;或尝尽冷暖,聊慰平生;或品味历史,天涯聚首……吃,不仅吃味道,更是吃文化。在文化的认同中,我们才是永远的一家人。这是我们对“吃什么”的正解。

    年夜饭是一种期盼,年夜饭是一种聚合,年夜饭是无数种情感的融汇。我们“烹制”的也许不是传统概念上的一桌菜,我们也没有刻意去区分传统概念里的南方与北方的地域差异,而是撷取大江南北最精粹的非遗餐饮项目,带领大家去享受一桌最具人文风情的除夕盛宴。

    将进酒,杯莫停,举箸间,满屋春色!过年啰……

 
年夜饭——可以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菜名:【佛跳墙】

特色:集山珍海味于一坛,软糯脆嫩,荤香浓郁,汤浓鲜美,味中有味,回味无穷,营养丰富,是明目养颜、活血舒气、滋阴补阳的冬日佳品。“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区:福建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惹得佛祖大动凡心的“佛跳墙”,其实是集山珍海味于一坛的大杂烩。

佛闻弃禅跳墙来

                                                                           文/子禾

    “佛跳墙”是福建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名菜。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中有鸡鸭、羊肘、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还有鱼唇、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坛中。佛跳墙之煨器,多年来一直选用绍兴酒坛,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

    煨佛跳墙讲究储香保味,料装坛后先用荷叶密封坛口,然后加盖。煨佛跳墙之火种乃严格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煨成开坛,略略掀开荷叶,便有酒香扑鼻。此菜汤浓色褐,却厚而不腻。食时酒香与各种香气混合,香飘四座,烂而不腐,回味无穷。

    相传,该菜始于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的名厨师郑春发创制。郑春发早年在布政司周莲府中当厨师。一日,周莲应邀去官银局赴宴。东道主的夫人是江南人,对烹饪技术有研究,她吩咐家厨将鸡、鸭、火腿等主料投进绍兴酒坛里,煨制成一道味厚香浓的菜,周莲品尝后,回家便要郑春发仿制此菜,几经尝试,终不如初。于是亲率郑到官银局去观看,郑春发回衙后便精心研究,增加山珍海味等料,用绍兴酒坛细心煨制,结果制成的菜香味浓郁,鲜美异常,比官银局的更胜一筹。

    后来郑春发辞去了衙门厨师,与人合伙开设了聚春园菜馆。但他仍对这道菜继续钻研,取用了海参、鲍鱼、鱼翅、鸡肉等十几钟珍贵原料,并以陈酒、姜片、桂皮、茴香等作配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所以风味独特,脍炙人口。

    据聚春园介绍,这道佛跳墙前后共改换过三个菜名。从开始的“坛烧八宝”到“福寿全”,最后才定名“佛跳墙”。据说有一天,几个秀才慕名到聚春园饮酒品菜,郑春发即捧此菜上桌。坛盖揭开,顿时满堂荤香,令人陶醉。有人脱口赞曰:妙哉!妙哉!如果佛祖闻到此味也会破戒跳墙来品尝。有位秀才即兴赋诗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众人应声叫绝,拍手称奇。从此“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而福州口音“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非常相近,不管菜名有着怎样的传奇典故,究其实此菜也就是集山珍海味于一坛的大杂烩罢了。不过,如今若想在聚春园吃一盅“佛跳墙”,价格却要3000元。一道菜就堪比一桌的美味佳肴了!

 

 

年夜饭——可以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

菜名:【天福酱肘子】

特色:百年酱汁秘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区:北京

 

从200年前的第1个到现在的第900万个,酱肘子上桌,吉祥如意的祝福也就到了。

第900万个肘子

                                                                 文/文丽君 

    在我知道天福酱肘子之前,听说溥仪早就爱上了它。那时“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是御赐进宫腰牌的清宫御膳,是溥仪西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据说他这个末代皇帝被特赦的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来天福号门市部买酱肘子。这些不是我瞎掰,不信你去翻翻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一定有写他爱吃酱肘子。

    比起江浙名菜东坡肘子,天福号酱肘子更多了一份浓浓的酱香味儿。它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让北京人嘴馋的东西,不论夹烧饼、卷烙饼还是光着嘴吃,都是极享受的一件事儿。尤其一到除夕,那绝对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预示肥猪拱门、送福到家,图个吉利。

    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古法传承的酱肉秘制工艺,从选肘到酱肘子制成有28道工艺,光煮制就需8个小时,全过程要30多个小时手工操作。

    照天福号的说法,做酱肘子是这样一个过程:“原料只认京东八县的黑毛猪,而且只用前肘。先要反复刷洗,拔净细毛。每十斤肘肉配以大盐四钱、桂皮二钱、生姜五钱、大料一钱、糖色八钱、料酒八钱、花椒一钱。下锅,用旺火煮一小时,煮出油来以后,取出肘肉,用凉水冲洗。同时,把锅内的浮油舀起,把汤过两次罗,把锅底的肉渣取净。接着,把已经煮过一次的肘肉放在原汤里,用更旺的火再煮四小时,最后用微火焖一小时。”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煮焖,煮得汤已变成汁,煮出来的油都渗入肉内,有名的天福号酱肘子就制成了。

    过去人们想吃这酱肘子,得排队买,去晚了就没了。即便如此,天福号也绝不会为多生产而缩短一分钟的制作时间。1738年创立的天福号,至今已出锅900万个酱肘子,纯手工技艺一代代传承,其特有的酱汁鲜香四溢,让人回味长久。

 

 

未完待续……

(文稿来源:《中华手工》2010年2月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