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最温情的十大手工故事(衣篇)

标签:
手工鞋垫毛衣60年记忆幸福文化 |
温暖的手工故事
记忆里,妈妈的业余生活都在打毛衣,爸爸总在摆弄无线电、木工活儿……在生活的琐碎时光里,父母们用手把家做得很周全。
家的温度在手做中热络起来,温暖了一代人的童年,也影响着未来的生活。我们选择衣、食、用等生活最基础的方面,重现那些记忆里的故事,也发掘手工的现代生活价值。
人物:黄大米,文字编辑。四川省内江市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
被“仿版”的毛衣
文/黄大米 上世纪80年代,物质并不发达,我所在的小城,只有一家百货大楼。所谓百货大楼,也只有一层楼,卖锅碗瓢盆、布匹毛线,仅剩很小的一处出售成衣和成鞋。 妈妈是巧手之人,记忆中,我所有的毛衣都是她亲手织成。 夏天一过,妈妈就开始准备全家的毛衣。买好的毛线,成小札包装,不能直接织,得挽成线团后才能加工。初秋的夜里,我排开双手,把毛线套在手腕上,妈妈开始挽线团。毛线左右走动,举起毛线的手也要左右摆动,才能配合上妈妈的线团步伐。 妈妈手巧,织的毛衣不仅针法多,还能织出许多可爱的卡通图。穿着这些颜色艳丽,图案乖巧的衣服出门,总有隔壁的阿姨大婶追上来,翻开我的衣服,一针针仔细看毛衣的织法。很快,周围的孩子们也会穿上我的“仿版”毛衣。 上世纪90年代,物质日渐丰富起来,百货大楼里的东西不再单调,可以买到好多漂亮的衣服。进入中学的我也跟同学们一样,变着法拒绝妈妈的毛衣,要穿商场买来的新衣。渐渐的,妈妈也就不再给我织毛衣了。 有时,和妈妈一起逛商场,看到柜台有毛衣出售时,妈妈总是上前去摸摸质地,看看针法。偶尔她也会悠悠的感叹:机织花样真多!每当这时,总能回想起妈妈织毛衣时的情景——休息时坐在房外的空地上和一群阿姨大婶聊天,每人的手腕上都挎一只小口袋,一面谈笑风生,摆着家常里短,一面任由手上的针线穿梭。 2008年秋天,我也快做妈妈了。妈妈退休在家重新织毛衣——为我还未出世的孩子。每当我回老家,她都一套套翻出来,摆在沙发上,得意地给我看:这是才出生时穿的,这是1岁时的,这是2岁时的…… 人物:王丽芬,政府工作人员。黑龙江虎林市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
脚下的深情
在我的心里,母亲做的绣花鞋垫是最好看的。 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妇女,没上过学,没学过画,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可她能扒人家的字,能绣四季的花,能把会飞的鸟、会开的花巧妙地摆弄到鞋垫上。多年来,我一直穿着母亲做的绣花鞋垫,那密密的针脚,就象母亲温暖的手掌,时时抚慰着我的心,让我走再多的路也不觉得累。 母亲的绣花鞋垫是很费一番功夫的。通常,母亲先打好糨糊,再把平日里节余的碎布片,一层层糊起来,等晾干后,那厚厚的布片就象一面挡风的墙,变得硬实而坚挺。鞋垫的样子,是母亲把我的脚放在废报纸上拿笔环绕着画好的。按照鞋垫样子,母亲的剪刀在厚布片上弯弯曲曲走上两圈,再对折、重合,然后用新布蒙上,拿针线转圈儿收好边儿,最后在上面用彩色的丝线或绒线,一针一针地绣上一些吉祥的图案。 母亲绣鞋垫通常在夜里进行,这是母亲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创作,从绘图、描印、直至搭线配色,她都能够随心所欲。有时一根线要反复挑上好几遍,一样的花瓣总要做出异样的姿态来。伴随着母亲“哧啦哧啦”的扯线声,年幼的我常常一次次进入梦乡,又一次次从黎明中醒来。 母亲给我绣一双鞋垫,一般要用一个月的工夫。每年过年,我都会把去年的旧鞋垫抽出来,再把母亲的新鞋垫塞进去,一脚踩下去,就象踩在新春的草地上,绵软而舒适,整个人也好象浸润在柔软的春水里。 如今,母亲的年纪大了,身子骨儿也没有以前硬朗了。可她仍然乐此不疲地为我们做鞋垫。我多次劝她:“现在各种各样的鞋垫多的是,买一副够垫一阵子的,您就别再劳神啦。”母亲听了,总是坚持道:“买的哪有我做的合脚啊。” 我知道,那是母亲用自己的双手绣着儿子脚下的路。 人物:小山,自由职业人。生于上世纪80年初。
复活旧时光
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衣服有了强烈的感情,但是我记得一件对我印象很深的事,大概3岁的时候,我开始喜欢拿着妈妈的睡衣一起睡,这样可以闻到妈妈柔和的味道。虽然妈妈本人不在我旁边,但妈妈的一部分跟我在一起。衣服虽然只是一块布料,但一旦有人穿上,就会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所以,我对每件衣服都有感情,每件衣服都会产生跟我有关的历史,都舍不得扔。 高中时,我就开始改造衣服。如:买回来的简单的T恤、衬衣,在上面缝上串珠、花边等装饰物;或者把长袖改短;或者把直领改成圆的,这样它们就变成了世界上只有一件的难得的衣服。我记得在大学时,有个同学跟我说:“我觉得你是我们班里打扮得最有风格的女生。”我记得,当时周围的朋友们还没开始改造衣服,但现在好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开始喜欢改造衣服或自己做衣服了,有的明星也喜欢。 我妈学过服装设计,从她年轻时的照片上能感觉到她当时也很喜欢打扮,喜欢穿跟别人不一样的衣服。有几件她年轻时候穿的衣服,现在还在衣柜里。我喜欢穿那些有着妈妈年轻时的回忆的衣服,有时我也会把它们改成我喜欢的样子。我还有几件姥姥(今年91岁)的,有着50多年历史的衣服和包。每当看到我穿上,姥姥都她说好高兴,说看到很久以前买的衣服还在我的身上活着。 在北京,我特别着迷订做衣服。带着自己喜欢的布料,再把在杂志上看到的设计独特的衣服撕下来,让衣服加工店的阿姨照着一模一样地做。有时候我也自己设计,只花20~40元,就可以做成自己特别满意的服装了。 有些衣服,我不想再穿,却也舍不得它们离开我。于是,在向它们告别的时候,我会把它们的扣子和装饰物都留下来。布料可以擦地板,留下来的扣子和装饰物可以在下一次订做衣服或改造衣服的时候,把它们贴在新的“身体”上。那些美好的回忆,就会永远都待在我身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