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现在,很多家长开始重新审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但是,这句话,仍然主宰着中国绝大多数家长的育儿之路。
幼儿过早识字,就是这个指导思想下的产物之一。
关于幼儿过早识字的好处,其实寥寥,而且大多是对家长有利。比如:
1、让孩子早早接触书本——借助亲子阅读,就算孩子不识字,也照样可以早早亲近书本;
2、让孩子早早自主阅读——解放家长;
3、早识字的孩子,智商高——同一个孩子,在四岁的时候,不可能同时测验出他如果识字的智商,如果不识字的智商。
…… ……
虽然是用了省略号,不是我不一一例举了,而是没什么其他可举的了,留点儿余地而已。
目前,也有一少部分家长,开始改变观念,明白识字≠阅读,明白早期阅读的目的不是教孩子识字,但是,因为大家并不明白过早识字的害处,很多家长采取了“顺其自然”、“半推半就”地促成,更多的家长,仍然是持“越早越好”的态度,恨不得孩子一岁半岁就认识字。
实际上,凡事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也就是说,孩子过早、过晚识字,都不好。如果过晚,上了小学一年级才开始接触文字、识字,会让孩子负担过重——包括身体和心理双重压力。
但是,幼儿过早识字,弊端更严重。不可能逐一例举,仅挑三个重点。
这里,我说的“过早识字”,是指孩子五岁之前识字。
一、左右脑问题
文字符号,是属于左脑的东西,这是毋庸置疑的。
左脑的发展期在7岁左右,大约15岁到高速发展期,所以,俗话说的“不开窍”,也就是孩子左脑还没有开始发展,在此之前,孩子对于文字不敏感,计算有难度,都非常正常。
右脑的发展期是在3-6岁。
过早地开发左脑,会抑制右脑的发展,而右脑发展不饱满,会影响这个人一生受到情绪的困扰。
五岁以前识字,确实启动越早,识字效果越好,但是,效果越好,对这个孩子的一生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
二、对阅读、甚至其他各种学习,理解偏差
1、外界因素:就算识字量再大,一个几岁的孩子,理解力也相当有限。识字越早的孩子,获得的赞誉越多。这会让孩子对自己自身情况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准确的定位。
2、自身因素:识字越早的孩子,自主阅读开始越早。但是因为理解力与识字量并不能同步、同比发展,而且,越早、越多自主阅读的孩子,家长参与的比重越少,导致孩子在早期阅读之路,早早出徒,这将促使孩子的识字量远远超过其理解力和阅读策略。
上述两个因素,会让孩子有种感觉:这就是读书,我已经会了——这个感觉,慢慢会发展成一个概念:也就是我们目前大部分人对于阅读的认知:我能读小说,能读报纸,我的阅读就没有问题。这个概念,渗透其他各种学习中。
同时,这样的孩子在阅读中,因为追求快感,会表现出自己读书速度相当惊人——我明白有“速读”,但是,一个几岁的孩子,不可能学会成人的速读技巧,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
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这个孩子的理解力。因为一个识字相对晚的孩子,比如卡卡现在六岁,认识字不多,不足以支持她自主阅读,她必须借助我的讲读,而在我给她的讲读过程中,会相对有效地提升她的理解力。
比较一下:
一个识字早的孩子,看似大量的阅读,理解力却没有有效提升,就会导致理解力夹生了,却因为表象而沾沾自喜,同时受到外界的夸赞,没有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当学习进一步深入,势必要因为理解力夹生而带来成绩的下滑。
一个五岁左右开始识字的孩子,没有沾沾自喜的资本,甚至可能还会有外界的压力——别的孩子都认字了,自己还不认识字,必须要借助家长的亲子阅读来听书,但是,如果家长讲读时候稍微掌握一些早期阅读的技巧,,就会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理解力;如果这个家长再具备一些阅读策略,就会让孩子在听读的过程中,学习阅读策略。当孩子六岁七岁之后,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逐渐开始自主阅读,理解力、阅读策略辅之,逐渐就会看到事半功倍等好的效果。
三、对拼音的影响
五岁左右开始学习识字的孩子,识字速度不会太快,就一定会有借助拼音学习生字的阶段。
而五岁之前,过早、过多地识字的孩子,识字速度很快,等到了学习拼音的时候,基本已经不需要借助拼音学习生字了。
这样,就导致拼音被架空,拼音纯粹成为一个知识点,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不能致用。
在这里例举了幼儿过早识字的三个弊端,当然,我前边已经说过,我也不提倡过晚识字,也就是到了一年级才开始注意文字,跟着一年级课本进度学习。在实践中,我个人的观点是:孩子五岁左右开始关注文字,在六岁左右开始识字,到入学时候,识字量能支持孩子没有压力地学习一年级课本即可。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