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卡卡昨天开始读《大学》。
目前我们常见的《大学》,都是经过朱熹改动的版本,而我带卡卡读的,是古本,也就是《礼记》的“大学第四十二篇”原文。
昨天和今天都读第一章。
昨天读了三遍,晚上我们读的时候,卡爸听到了,他是第一次听到《大学》,感叹比《弟子规》好多了。
今天读了15遍——下午卡卡想让我给她做个手绢,我让她午睡,她说不睡,要拼图,说我在旁边做手绢陪她即可。她拼的是250块的六公主合影。结果,我的手绢做好了,她没心思拼完全图了,我说那手绢就不能给你了。她问我怎么样才能得到手绢,我说那就陪我读十遍《大学》吧,她很高兴地接受了。
读到后来,我们俩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背诵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之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知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很多家长都愁:孩子很愿意听故事,尤其是绘本故事,但是不接受读经,甚至会强烈抵触。
卡卡读经,不到两岁半。
首先,我就带她读《声律启蒙》,当时就是当儿歌读了,目的是让她感受语言中的韵律。基本不做讲解,偶尔散步没话题可聊,就会给她讲一下:比如:广寒宫、白叟、黄童、濯足水等。
去年这个时候,开始读《三字经》,最初卡卡有点抵触,我基本是讲几句,就给穿插一个故事,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讲一段“孟母择邻”的故事。然后: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又讲一段“五子登科”的故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又讲一段:因为母亲疏于管教,儿子临行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故事。让卡卡知道,我为什么要教她学习这些。所以,一直到读完《三字经》,她故事还没听够。
《三字经》读完,就开始《论语》。这时候卡卡基本已经开始明白这些听不懂的文字是古文,但是因为没有像《三字经》那样配故事,她又有点抵触。当时正好有钓YD事件,各种途径获得的新闻以及那些爱国情结的歌曲,都激荡着孩子那对国、对家的最朴实的爱,她听说日本人也在学《论语》,她说她要把《论语》背下来,然后烧掉书,日本人就没处学去了。
今年,又要开始读《大学》了。
在这之前的几天,某天下午,我给她读《木偶奇遇记》,很长的一个故事,她居然连续听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听完了。听完后,她感慨:匹诺曹是个木偶,他努力要变成一个真正的小男孩。而我是用橡皮泥捏的,那是不是我需要努力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女孩啊!——说实话,因为卡卡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她接触其他孩子的时间,大多是傍晚在户外疯跑。问过我她是怎么生出来的,我说就是像捏橡皮泥那样,捏成了一个小人儿。后来又问过我,为什么她捏的小人儿不能变成一个小孩儿,我说因为她是佛赐给妈妈的。直到她舅妈怀孕生子,她又正好上了那一个月的托儿班,她隐约地知道:婴儿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但是,一直没有追问过我。
当她问我:她是否需要从橡皮泥捏的小孩,努力变成一个真正的小女孩的时候,我想,其实这没有错。很多人虽然出生落地为人形,但是,并不具备人的心性、修养与智慧,确实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人。
所以,我肯定了她这种说法。然后她又在纠结:“可是,我已经会唱歌、跳舞、武术,我是一个小女孩了啊!”——我说,会唱歌、跳舞、武术,并不一定就是一个真正的小女孩,那匹诺曹也会这些,他不是还需要变成一个只能正的小男孩吗?
卡卡沉思去了,呵呵~~~
当读《大学》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来把这个作为切入点。于是,就把这个目标贯穿于第一章中,于是,就达到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渐行渐等待“虑而后能得”。
为了深化这个目标,我又选了另外一个英诺森提的《木偶奇遇记》,配合着阅读——如果说第一本《木偶奇遇记》是无意之举,那么,这一本,则是我精心安排的了。
同时,《大学》进展很顺利的一个原因就是:由多到少。
读《论语》,我们每次是读一篇,看上去至少有好几页——虽然有插画。但是,孩子是不会抠掉插画来算实际页数的——当然,就算去掉插画,一篇文字也确实不少。
而《大学》,因为与读《论语》的目的不同了,想让卡卡多记忆、尝试理解;而且时机也不同了:十天以后就要上学前班了,到时候每次再读好几页,肯定不容易长期执行——眼看着走不远的路,家长应该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孩子的概念中,是没有“难易”之分的,但是,他们会一根筋地判断“多少”——成语“朝三暮四”的故事,绝对有可能发生在孩子们的身上。
所以由少渐多,孩子们大多觉得压力越来越大,而由多到少,孩子则觉得轻松愉快——这是早在去年此时读《论语》的时候,我已经算计过的。
孩子读经,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听不懂的东西。
其实,不管学什么,起决定因素的就只有两点:①主动性;②方法。
所以,在引导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时候,我首先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她为什么要学这个。之后,用点儿“朝三暮四”的小技巧,慢慢地就给孩子引上读经之路,这也是《大学》给我的启示:
“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