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拔萝卜》,从儿歌到故事,都是所有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了。
而“儿童之友”中的这本《拔萝卜》,也被大部分妈妈认定为低幼。
可是,就这样一本让人感觉有点百无聊赖的书,读了N次,又放置了半个月之后,昨天被我和卡卡再次阅读,居然我们娘俩都有了新的感受。
卡卡的感受:
读到小狗喊来了小花猫的时候,卡卡感慨:“妈妈,这老爷爷挺舒服啊,就只管拔萝卜,等着别人去喊人。”
——这很符合卡卡目前的心智发展。她最近经常在衡量谁比谁“舒服”的问题。
比如,她傍晚和爸爸下楼买东西,有时候回来就会说:妈妈,你在家挺舒服的,我们出去都快冻成冰棍了。
比如,她会站在窗前幽幽地说:这么冷的天气,树在外边挨冻,挺不舒服的。你看我们在家多舒服啊。
……
这也许就是亲子阅读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之所在:亲子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孩子的窗口,窥视到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情感和道德等方面问题。
我顺势说:“对啊,他挺舒服的。”
其实,我想,他怎么舒服了啊?是老爷爷最初去喊来了老奶奶。虽然后来又喊来了好几位,但是,每个人去喊人,其实都只是一次而已(小老鼠除外)。
卡卡没有关注到的是:自始至终,老爷爷都一直在拔,其他,他出力是最多的。
不过我没有把这些对卡卡说,让她自己日后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给她思索的空间。
妈妈的收获:
一棵大萝卜,老爷爷拔不出来,喊来了老奶奶,拔不出来,又相继喊来了:小孙女、小狗、小猫,都没有拔出来。
最后喊来了小老鼠,居然就拔出来了。
如果说最后来了一头熊,帮忙拔出来就毫不奇怪了,为什么偏偏是一只小老鼠呢?难道就差这一点点儿的力量吗?
作者的用意何在呢?
是给弱小的孩子以鼓励?
还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坚持到最后,距离成功,其实就只差一点点儿而已。
比如炒股票的人都知道,往往就是大家都绷不住了的时候,纷纷抛出,坚持到最后的人就赚钱了,而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但是,这个想法,是否真的就是作者的创作意图呢?
作者是否就是构思了这么个故事,然后把家里的人物都用上了,还觉得不够,一眼看到了墙角里的小老鼠,得,加进去了呢?
有这样一句话:当一本书出版后,就不再是作者的书,而是读者的书了。
如果卡卡不说这个想法,我估计永远不会想到谁出力多少的问题吧。
同样一本书,每个人买回去都花同样的钱,但是,读到的内容就不同,而且隔段时间读,读到的又会有不同的感受。
隔断时间再读这本,我们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呢?期待……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