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上周带卡卡读了一本适合小宝宝的绘本:《奇奇好棒》。
今天再来给大家介绍一本适合大点儿孩子的绘本:《圣诞节的魔法雪橇》。
之所以我把这本书界定为适合大点儿的孩子,原因:
1、相对于普通绘本来说,每页插图与文字各半的比重,可能有些小宝宝等不及听完那么多文字内容,就急于翻页。
2、故事相对来说比较长,人物也比较多。这些是小宝宝听故事的障碍。
3、故事中的“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质疑:“你觉得真有圣诞老人吗?”这是小宝宝达不到的水平,至少卡卡目前还是深信不疑的。从与绘本中人物思维水平同步的角度来说,大点儿的孩子,对这本书更容易产生共鸣。
“狐狸村传奇”——麦田精选大师典藏图画书,全八册。
我大约是半年前囤的,购自当当网,买价是66元(买99返40礼券)。
这页的信息很丰富:既能看出全八册的书目,又能根据每本书封面,看出每册发生的季节——涵盖了“狐狸村”的一年四季。而“狐狸村”呢?却没有一只狐狸,主要人物也在这一页做了展示。
这本书,原本是囤积状态,考虑到圣诞主题绘本,在这个圣诞节前夕,仍然是与卡卡共读的,卡卡连续听了两晚,并且听完后要求继续听别的故事,所以,这本《圣诞节的魔法雪橇》也同样可以读给小宝宝听——听不出门道,也可以听个热闹。
卡卡与我共读过程中,主要关注的几个细节:
卡卡很少读人物多而复杂的绘本,所以,这本书第一页就出场了五个小朋友,她有点晕,分不清谁是谁。
但是,就在这种分不清人物的情况下,她还是从图片中认出了“小威”,她指着那只叫“小威”的刺猬说:是他,就是他还没有吃够冰蛋糕,还想再要一块。兔子妈妈说,没有了,没有松果做蛋糕了。——这是我给她第一次讲完故事后,她拿着书去给她爸爸复述的原话。
我不知道她靠什么分辨出是那只小刺猬想再要一块,如果是我看图,我会以为是那只小獾没吃够。
另外,卡卡看中了图中最右边兔子“小蒂”的那件红色棉衣:“妈妈,你给我也做一件吧。”得嘞,白雪公主的礼服布料还没有收到,新的任务又派下来了。
第二天早晨,他们要去圣诞公园收集松果,顺便挑选圣诞树了。
卡卡指着坐在雪橇上篮子里的小獾阿杰问我:他为什么坐着呢?我随口说,他偷懒吧,卡卡说,他最小,走不动了。
而没几页之后,绘本验证了卡卡的说法是正确的。“我能坐在你雪橇上的篮子里吗,小威?”阿杰问道,“雪太深了,我没办法走路了。”
看看我跟卡卡的区别吧:
我是首先就把做法直接定性为“懒惰”——这是典型的成人思维模式。
而卡卡则是找了个最简单最直观的理由“因为他最小,所以他就该坐着”。
孩子的想法很单纯。
看来,还是孩子最了解孩子的世界。
走出了林子,他们在一个结冰的池塘上,看到了一辆华丽的金色雪橇。就在孩子们坐上雪橇的时候,雪橇绕池塘一圈后,直接飞上了天,把孩子们送到了一座老城堡掩映的丛林中,他们见到了圣诞老人。
吃啊喝啊玩啊之后,雪橇又把他们送回到狐狸村。
回到家,孩子们把经历的奇遇告诉爸爸妈妈,但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他们,孩子们约定:那就让我们来守住这个秘密吧!
至于其余七册,目前还没有读,不做任何说明了。
阅读延伸内容:
1、在读绘本的过程中,我把那句:“你觉得真有圣诞老人?”及后边几句都给省略了,因为我目前还不想有意识地推动卡卡去思考太过这个与她年龄不符的问题——需要转动脑筋的这类更深入的问题,我在读其他绘本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回避着。当然,本故事后来也通过情节来肯定地回答了“真有圣诞老人”这一说。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尽量保持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不是让一个小小的孩子,变成一个解剖医生一样,对各种事物非要剖开表象见本质——这种做法很残忍。
2、“小朋友们”在暴风雪中前行。“我们没有走错路吧?”小蒂问,“大雪让所有东西看起来跟平时都不太一样,我们一路上只顾着说话了,不要迷路啊。”
“这条路绝对没错。”鲁鲁笑着说,“错了也没事儿,我们可以沿着来时的脚印返回。”
这两句有两个知识点,一是通过小蒂的话直接告诉读者:“大雪让所有的东西看起来跟平时都不太一样。”另外一个,是鲁鲁的后半句回答。
同圣诞老人的真假存在一样,因为卡卡小,我也没有给她讲:“这么大的暴风雪,来时的脚印还会看清楚吗?早都覆盖了,那么,一旦走错了,是不可能根据来时的脚印返回的。”
不过,过几天下雪的时候,可以带着卡卡出去感受一下雪中的景物会与平时不同。
3、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充满想象的。这是成人所不能感受到的。求同存异,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面对孩子的这些想象,请不要界定为“说谎”,在俗世中为孩子护住一方净土。让我们和孩子在不同的世界中感受不同的精彩。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