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开题报告
标签:
教育 |
分类: 大丰市小课题 |
一、课题名称
《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从整个教育大环境来谈
从教育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具有上网功能的各种移动智能设备将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人们也从不自觉情况下使用移动智能设备到自觉使用,如同空气和水的使用一样,各种移动设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面对庞大的移动设备使用人群,很多互联网公司从中看到了教育商机,开发了众多的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教育教学系统和软件,让我们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移动数字化。
(二)从新课程理念上来谈
新课程在理念上追求“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正逐渐成为教学的亮点,为广大教师所倡导和运用。而如何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就需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的指导鼓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是很多时候收到时间、地点的限制,而移动设备不仅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能够让小学生更易于接受。
(三)从我校教学发展现状来谈
这一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课题研究的实践、理论意义
(一)理论依据
从信息论的角度说,随着信息量的增大,越容易产生信息单元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广泛信息是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条件和前提。教学的活动也是依靠信息传递进行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相关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网络技术的运用,有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意义建构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可感、形象、交流广泛的学习环境。
(二)实践意义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移动智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三)理论意义
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移动智能设备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乃至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的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当今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潮流。各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先后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行动方案,在宏观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规划。美国每一所学校和每一间教室都与信息高速公路连接,并要求12岁会上网。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二阶段的学习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技能,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观念。日本主要培养学生“信息活用能力”。国内广州、北京、上海等被列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都在研究如何区域性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研究移动智能设备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机
制,是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五、课题的界定和假设
(一)课题的界定
第一,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小学3-6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信息技术教学范畴的教育对象,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练的掌握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
第二,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1.移动智能终端:是指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
2.自主学习:就是在自主教育气氛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一种学习模式。从教的角度看,自主学习的特点是:其一,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意识的自觉激发。其二,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积极发挥。从学的角度看,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协调性等4个特点。
(二)研究的假设:
网络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移动智能设备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与实验,使师生双方素质得到提高。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会从更多的渠道主动获取信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心理潜能得到发挥,人格得到完善,习惯得以养成,知识、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努力建立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发展。
1、通过使用移动智能设备的典型案例的研究,探索移动智能设备的应用促进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有切切实实的收获。
2、发挥移动智能设备的优势,为学生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七、课题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在课题初期、中期、后期三阶段,用问卷的形式向参与实验的老师和学生搜集相关信息的一种调查手段。
个案研究法: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对抽样个案班级学生自主学习状况的研究与跟踪,研究其学习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提炼出适合学生应用智能设备进行自主学习的模式与结论。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课题组每一学期的小结时,参与研究实践的教师及时总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研究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写好教学后记和教学反思,定期在课题组内交流,并在校外交流发表。
八、研究周期
一年
九、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为研究的准备阶段,参研人员查阅文献资料,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统一思想,明确分工,编写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
十、预期成果及形成
(一) 课题结题报告。
(二)总结出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三)收集整理各类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育故事、课堂实录及教学资源、研究活动教学活动照片等。
十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的分析
(一)该课题研究在本校范围内,时间、地点有利于课题研究的
开展。
(二)小组成员都是学校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配合默契,
能够共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
(三)该课题内容切合学生实际,移动智能设备能够引起学生的
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协助完成课题的实施。
十二、课题成员分工
陆长喜
高安丰
韦国龙
朱
万菊红
孙莉娟
http://s10/mw690/001u9ngmzy7aCzfMgBze9&690研究开题报告" TITLE="《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