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 |
分类: 地产评论 |
粗暴地王断了楼市的一条活路
最近一段时间,国企拿地称王的现象被舆论称为疯狂之举,这一点确实是如此,比如说一线城市的北京和上海,都出现这种国企称王的现象,地王作为地标,拉升了周边楼盘的房价,由于这个面粉太贵,搞的很多中小房企都没法通过拍地的形式去发展。
因为中小房企还没有真正在金融危机中咸鱼翻身,只是比去年的资金链稍微要好一点,还没有真正的实力去和这些央企和上市公司去抢食。而且,这一现象并非是孤例,已经频频在全国各地出现,疯狂的一幕同样也在重庆、广州等地上演,与之伴随的是房价再次掉头向上创历史新高。地王这种垄断,对既有项目还没有出售的中小房企来说,有好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直接断了中小房企的后路,没有土地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拿到土地,就等于断了命根子。地王的出现表明,拿地门槛大幅度提高,房地产今后的格局,就是大鱼吃小鱼,出现房企垄断区域市场的危险性越来越大。
2008年底的一个数据显示,占广东房企数量95%的中小房地产公司,有46%土地储备不足,有8%甚至已没土地可开发……更要命的是,很多中小房企在去年资金回笼困难之际,拿了高利贷。这些境遇,等于宣布很多房企要退出这个行当了,特别是地王太高了市场门槛之后。
不得否认,从生产方式上看,以知名品牌住宅为纽带,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房地产规模开发,将成为一种趋势,大鱼吃小鱼是一种必然,也是一个长期的趋势。大型企业除了依靠企业的积累和银行贷款来发展壮大企业的传统方法外,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上市募集资金、银企合作以及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吸纳企业组建大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壮大名牌企业的生产规模。品牌规模化经营与企业集团化发展相结合便可以做强品牌。
然而,很多大型房企不是靠着市场的积累获得资本,而是靠具有国资背景容易筹钱,获得了垄断地位,并采取疯狂推高土地价格的办法,将民企逐步驱出市场。近期房价涨得确实有点过了火,一部分来自于地王的示范效应。我们呼吁理性地发展,理性地反弹,修正去年过度低迷的市场。
地王产生与金融危机产生有关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受益方很多都是国企,而中小企业贷款现在依然很难。地王的出现,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于这些大型房企太凶猛,吓到了一大批房企和购房者。地王的出现,断了楼市一条修正自己的活路,笔者虽然是希望楼市能够活跃起来,但不希望楼市蹿火冒烟,危机房地产产业的根本。
事实上,土地市场在三四线城市根本就没有复苏,一线城市的地王只是作为一个群羊效应。在这样情况下,中小房企如何生存,恐怕不能和大象们碰撞,只能另觅新路。主要有三条:
第一,中小企业不能盲目地在市场拍地,应当去寻找资源和经济结构比较好的中小城市,才可能获得生存机会,如果和大象硬碰硬,哪怕是中小企业的联合舰队,也很难在市场获得成功。而且,在一些城市火中取栗,可能还会伤了自己,就像2008年资金回笼困难,不要说是中小企业,就是大房企一样被搁浅在沙滩之上。现在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但是,到了2010年呢,货币政策可能就会逆转,资金链还可能会岌岌可危,中小房企能够承受得了吗?
第二,和其他行业准备进入的企业合作,比如他们有的有资金,有的土地,还有的有其他有利的资源。他们想进入这个行业,总是很艰难,这里不是说他们自己操作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可以招人组队,但是由于本身不是做这一行的,而且精力也在本行业而不在这里,操作起来比较难,他们只想在做好本业的同时,能够稳定的获取一些回报,于是,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需要寻找专业的房企去做。这也是一个机会,可能是未来很多中小房企的一条生路。
第三,旧城改造,政府出一点,自己出一点,其他资本出一点,但是这种模式获取利润的时间比较长。或者是跟政府合作搞保障性住房,获取固定的低额利润。
地王虽然改变了楼市过度悲观的预期,但也确实给楼市后来的调整带来了隐患,冒火似的地王对楼市来说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