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需要什么思维范式
(2008-10-06 14:09:37)
标签:
股票 |
分类: 股市评论 |
融资融券需要什么思维范式
融资融券就要推出了,我们的思维范式也该转变了。这种思维范式的转变,实际上是股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因为我们的日常范式就是扁鹊型的,即出了问题再去解决,至于先知思维范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任何做空工具,都是加大了人们对于事情态势的预判能力。
股指跌了那么多,是控制机制出了问题,还是道德失范了呢?市场经济不诛心论罪,只看事后惩戒和修复的力度。同时,我们有没有想过,市场经济的控制机制是散点的网状的,不是干枝分明的,事后惩戒力度要大,才能能够解决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控制事情发展的态势,到底是在事情出了问题之后,再出去解决还是事先预判断问题呢?
基于此,笔者想谈谈这样的一个问题:到底我们需要扁鹊那样的神医,还是需要那些神圣的先知。
事后解决问题有合理性,而且,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最常见范式。市场经济或者股市,都是一个很难控制的庞然大物,任何市场参与者不可能全知全能,总是市场提出问题,再解决,不用费神去思考什么可能根本就不着边际的问题。比如,这一次的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属于典型的时候纠正型,所以,有人指出,市场往往是滞后的,在关键的时候,转不过弯弯。也就是说,市场问题留给了每一个参与者。我们任何人都是在不断地试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长起来的。你不可能总是先知先觉者,所以,笔者认为,事后解决问题是人类的一般的思维方式,虽然它会有各种各样的弊端,有时候会发一些犟脾气。
事前预判式发现问题,其实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思维方式,只不过现在人极力宣传,才使人们觉得,这个思维范式是最基础的,其实不是。所谓的事先预判,只能是一种可能性,而且这种预判可能是虚幻的、或者是错误的。预防问题的发生固然是可喜的,但往往作为血肉之躯的人类,并不是总是先知先觉的。就拿这一次的融资融券问题来说吧,这个交易工具的出现,就会加强人类预判能力,因为可以通过做空来赚钱,且会放大风险和收益。一旦判定准确,收益何其大,但是,一旦判定失误,损失加倍。这种激励机制其实是增强人们的预判事情的能力,因为出现了或者锦上添花,或者雪上加霜的局面,让人在投资的时候,倍加小心。
使笔者无限感慨的是,作为自由产物下的儒家经典,后来却被用于专制的旗帜,孔夫子地下有知,恐怕对于人类的误解,肯定会出离愤怒。任何做空工具,本来是对冲风险的,结果或会因为很多“无知者”(往往是被诱导的)的参与,变成了放大风险的工具。对于我们无知的东西,我们还是尽量小心的好。
对于管理层来说,首先要加强先知型,因为问题一旦出了苗头,就要敏感地预见,不能使劲地拖,更不能像扁鹊那样,总是充当救世主。至于问题出来了,更应该立即应对,不是说你视而不见问题就解决了。比如说救市,你非等到跌的不能再跌了,才去救市,那样,负面的效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