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研哉的日常美学

(2012-01-11 12:50:12)
标签:

杂谈

原研哉的日常美学

采访、撰文/吕彦妮 摄影/陈柏 图片提供/原研哉

原文刊于2011年6月《尚色》

http://s10/middle/51267df6gb6396c337039&690

 

他很少笑,或者说,连表情都很寡淡,大多数时间里,他都专注地看作品,或者进入沉思状态。与人眼深交流时,他总是很快就错开,但仅仅是那短暂的几分之一秒时间,你便觉得被礼貌地看透了。一切就发生在不动声色之间。

没人不觉得这个六月热得有点儿过份,但他坚持着黑色长衣长裤。这是他的任性、也是一种最简单的坚持。

原研哉来了,带来一枚温柔的种子。

 

原研哉 Kenya HARA

原研哉,设计师。

1958年生。不以“物”,而以“事”为设计要义。

2000年,制作“RE-DESIGN——21世纪的日常用品”展览,指出就算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具有令人惊奇的设计资源。

2002年,成为無印良品顾问委员,艺术总监。

2004年,以“HAPTIC——五感的觉醒”为题举办展览,展现了潜藏在人类感觉认知系统中的巨大设计资源。

2011年,在北京举办首场中国展览,“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巡展,展开在亚洲地区的活动。并出任小天使行动基金“D-Action”项目艺术顾问。

 

 

2011年6月,“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在北京开幕。

连续三天,每天与原研哉会面一次。

 

第一天,开幕式,原研哉与策展人朱锷对媒体和贵宾开放专场,进行导展讲解。用后来京城著名文艺生活指南家elvita威的说法,这一遭,全北京的时尚设计文化媒体算是聚齐了。全场近百媒体把原研哉围裹起来,亦步亦趋。他一袭黑衣黑裤黑袜黑鞋,却独自个儿形成一股稳固气场。他的白头发比几年前看,白得更彻底了。

他那天没说太多话,语速亦不快,大多数时间表情审慎,端详着自己过往的作品们。开幕式上,他用一块暗红色丝巾塞进上衣胸袋,做装饰。他说了很多很多感谢,对策展人、媒体、朋友,谦逊,礼数周到。发言时,他习惯性地架起左手,摊开手掌,是令人信服的讯号。

 

第二天,晚上7点半,比约定时间晚了半个小时,原先生出现在30个中学生中间,笑着打招呼,说,“大家晚上好,久等了。”这是他此番来京的第二件大事:接受小天使基金会的信任,担任D-Action项目艺术顾问。他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带领孩子们看遍了全部展览,一一耐心讲解,甚至讲到自己年轻时的执拗、探索设计的极限,和一枚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背后的故事。

提问时间,学生请他给出一些指导和建议,这样一个“小”问题,他竟足足想了将近2分钟,然后他说:“好好观察。”语意深长。

 

第三天,专访时间。“前门、景德镇、知美术馆,这是此次展览中非常特别的一组作品——她们都是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策展人朱锷解释说,这代表了您在设计中‘未完成’的状态,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这种‘未完成’?”

彼时,专访时长已经超过了预期说好的限度,超过了不少。翻译在与原研哉沟通,我紧紧盯住这个问题,在心里默念一遍——这是我给此次采访的准备最后一个问题,我想知道答案。但最终,它被工作人员委婉“阻挡”。原先生接下去还要前往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进行讲座,他觉得自己的演讲方案一直不完美,已经临近正午,给他修缮的时间已近寥寥。他亦将目光转向我,歉意与致谢一并送达。因为这个,这场《尚色》与原研哉的对谈,也变成了一次“未完成”的采访。

 

S=尚色

Y=原研哉

设计,治愈未知的伤口

S:在您的设计哲学里,是否存在这样一个课题:男人和女人,在面对一个同样的设计作品的时候,是否会有不同的感受力?如果这种差别存在,您如何看待?

Y: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您分享一个这些日子来,我在思考的事情。相信您也会有所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会说,“我知道,我知道”,别人问起PRADA大厦是什么,人们说“我知道”;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也“知道”,实际上,他们真的“知道”吗?我相信,这当中一定还藏着很多“未知”。这能帮助我们知道,我们为什么知道。这很有意思的,男人和女人,对艺术的感知力是否有差别,我没有研究,但是我想,让他们彼此知道自己与对方的差别,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开始。

 

S:您在1994-1995年间创作了一系列海报作品:“结”、“博物馆产品”、“空”……等等,感觉那是一个疑惑、思考、最终得到解答的过程。仿佛生活本来给我们了很多限制,但是您用自身的力量去冲破了它们。能说说那种“冲破”的感受吗?

Y:当时的那种“快感”,我现在没有记得那么清晰了,但是确实如您所说,是一种对自己的“冲破”。那个时候我对日本传统的东西很感兴趣(记者注:事实上,他一直对“传统”敬畏有加,在各种场合,经常提及),经常会笔不离手地画下一些随时想到的东西,最终形成了您看到的那些作品。应该说,那是在彼时彼地,自己不得不去完成的使命,因为内心里有声音在那样跟我说。作品完成之后,感觉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可以再打一个比方来说明,就好像,心被一个东西撞破了,而自己通过设计的力量,把这个伤口治愈了。

 

这个世界 需要更多美感吧

S:您的设计中经常出现一个关键词:日常美感。拥有这样东西,是让人非常着迷的一个概念,您能具体说说,实现她的途径有哪些吗?

Y:有人会觉得这个词汇有些生涩,我理解,但我同时认为,这种“美感”,其实就是传统(记者注:瞧,我没说错吧!),这不是我们设计出来的理念,这就是前人创造的,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是在消费者前人所创造出的智慧和财产。这就是一直以来,我看待周围美的事物的角度。

 

S:我知道,您现在正在操作一个“家”的项目,重新寻找和探讨“家”的状态。您是怎么定义“家”这个概念的?

Y:我心里的家,是每个人最珍贵的园地。如果家里不是自己最喜欢最舒服的地方,大概工作也会做得不顺心,更不要说能够静下心来去想心事了。对于家的外观样式,每个人相信都有他自己的一个梦想。比如一个钢琴家,他的家里可能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架钢琴,那就是他的家,他可以在里面自由地享受;又或者,有一个喜欢做饭的人,他应该会把厨房建造得非常完满,说不定要从欧洲买厨具,平时的日子里,他就潜心厨艺,然后召唤朋友来家里做客。这些样式是数不清的,我便是希望,可以实现这很多很多的可能性,不仅仅是充实一个家的空间,更是充实自己的内心。

我们希望,一个人对自己家的设计,是出于他们内心原点里,对美感的追求,如果没有这个做基础,你建造起来的那个家,就是散乱的。

相信您知道,日本自古以来,在建筑、家居方面,都有一些自古传承下来的特色,后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慢慢发展到现在,日本的家居设计风格有一些西洋特色的元素。但是,那些传统的东西,比如榻榻米的地面、两边合并在一起的推拉门,依旧被人们固执地保护着呢!所以说,家也是继承家族文化、体现个人修养的一个空间,并且让你的身体与这个空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当中去享受家园带来的快乐,这是我对家的理解,也是我着手做这个项目的初衷。

另外,我现在最新的三个项目,分别有关家、有关日本旅游观光的宣传、有关如何清洁自己的祖国。我想,在深层含义上,他们有相似的东西。

 

因为“撞击” 所以真实

S:您是个有欲望的设计师吗?如果有,那是一种什么欲望?

Y:每次工作,听取客户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时候,通常会遇到一个问题,他们说完了自己的需求之后,我们要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建议和方案?每一次面对这个问题,我都清晰看到自己内心里是有欲望的,如果这个欲望本身是善良的、美好的,那么就会将这次设计过程推向一个同样美好的地方;如果反之,这个结果是不可想象的。我想,这可以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欲望”这个话题,我还想多说一些。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身材不好,他一定要常常紧自己的腰带(说到这里,原研哉先生亲手示范起来),这样就会约束自己;但如果他不这么做,而是一直任由自己胖下去,放松腰带,那结果……您知道的。呵呵!

 

S:我知道,在您50岁生日的时候,工作室的学生和同事们送了您一组套娃作礼物,每一个都是按照您的样子设计的。您曾经说,您喜欢最小的那个娃娃,这是为什么呢?

Y:(单手托腮皱眉思索了10余秒钟)……我好像也不知道……(又是10秒钟过去了)我推测呢,是本能吧,因为他没有穿衣服,(笑)而我又喜欢游泳。其他那几个娃娃,表现的是不同状态下的我,唯有那个,是一个放松的、本质的我。

 

S: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您好像都不是一个人呢?有人说您好严厉,有人说您好可爱。这是怎么回事儿呢?那些矛盾的东西,竟然都在您身上好好地揉合在一起了。

Y:我知道自己其实一直以来,都很任性,身边的人从未停止地给我宽容,我很感谢。对于您说的这个矛盾杂糅问题呢,也困扰了我多时。但有一点,我大概可以和您说说,本人在挣钱方面,可以说是非常迟钝。接下来,我会有意识地学习如何让自己具有一些经济常识。

 

S:展览已经开始三天了,每次您出现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围簇在身边。那么,您一个人独处,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

Y: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变化。但我可以给您透露一个我在日本也很少说起的事情,我的夫人,是一个性情和我极度不一样的人,反差极大,她非常喜欢那些华丽的东西,因此我们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撞击”事件,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我在家里总觉得那么舒适。我喜欢真实的感觉,天然去雕饰的,因为那些雕饰会遮挡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真实。

 

 

 

注: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转刊,需与本人直接联系。保留一切解释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