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的朋友——烧猪佛印(下)
(2011-07-25 06:10:29)
标签:
杂谈 |
苏轼和佛印都是能言善辩之人,又是境界高深、潇洒之士,漫漫人生中相互打趣调侃,修学道路上相互印证必不胜枚举,常被后人引用一二,些许夸张、些许偏废。让敏敏念念不忘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就是其中一例。
这个公案出自《五灯会元》,流传至今已五、六百年,无数名家观阅引用。演绎到最后,竟有更为离奇的版本,
中国人历来喜欢附会生衍,将许多故事胡乱安插在喜欢的名人身上,传些绯闻轶事,可以理解,拿东坡忽悠贴佛面,比起给苏轼胡乱安插个“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的苏小妹来,还毕竟厚道些。
苏轼五十八岁时,再次被贬惠州,此时佛印还在江浙,二人相隔千里,苦于无法传书联络。这时有个叫卓契顺的道人为二人的友情所感动,答应为佛印亲自走一趟惠州,替他给苏轼送封信。
于是,几个月后,苏轼收到了佛印这封充满真挚情谊和劝慰告诫的来信。
在信中,佛印先是一番安慰的话,他说:我曾经读过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李愿根本不曾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尚且能安心游乐山林以终日,而你苏轼既经历了科举高中、出入庙堂、加官进爵的荣耀,又经受了远放贬官的挫折与落寞。如今,朝中新党怕你有朝一日再重返政坛,所以才把你远远的贬到惠州,事已至此,你心中还有什么勘不破、舍不得、放不下呢?
苏轼对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并不陌生,他曾经说过:“欧阳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余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因而,苏轼很清楚佛印要说些什么了。
紧接着,佛印兼用佛老两种思想开导苏轼,显示了他良师诤友的本色——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钩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
“万劫常住,永无堕落”是佛家修行的最高目标。接着,佛印话锋一转:“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骖鸾驾鹤,翱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人恶趣?”即使你成不了金身正果,也可以落得个道家仙人,总比死守官场利禄不放,受人白眼要强。
佛印在信中接着说:
昔有问师,佛法在什么处?师云:“在行住坐卧处,著衣吃饭处,屙屎撒尿处,没理没会死活不得处。”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到这地位,不知性命所在,一生聪明要作甚么?三世诸佛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子瞻若能脚下承当,把一二十年富贵功名,贱如泥土,努力向前,珍重珍重.......
佛印是个极为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禅师,这一番话说的不温不火,分析入情入理,对苏轼有肯定、有批评、有鼓励、有劝说。苏轼晚年境况愈窘,但始终保持着宠辱不惊、淡泊自适的潇洒形象,其中未始没有佛印这封劝慰信的功劳。
在苏轼人生最困顿的时候,是道潜和佛印两个禅门友人给予了他最坚强的扶助,在生活上,更在精神上的。苏轼在《与参廖子二十一首》其二中说起黄州经历时,一场感慨:“平生亲识,亦断亦往,理故宜尔。而释、老数公,乃赴千里致问,情意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果在世外。”
1098年佛印了元圆寂,三年后,苏轼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