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戏
(2011-03-01 07:20:27)
标签:
杂谈 |
“把戏”一词大概出自元人的说法,《元史》上有记载说“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今天我们看到行走江湖,卖技弄猴,舞刀扮演一切者,都称之为“把戏”。
我小时候看过几次耍猴人牵着猢狲,背着木箱,在街头出“把戏”。那时没有城管,走江湖的人在马路边随地画一个圆圈,放下肩挑的箱子,敲起一张破锣来,一只小猴子坐在一边儿,眨巴着小圆眼睛看着过往的行人,待人聚集多了,耍猴人照例来几句开场词,接着便要收钱。小猴子从人们手中接过些硬币,放到箱子里后,便到了它的表演时间了,一会儿翻筋斗,一会儿钻圈儿。
有时候也会赶上场较大的猴戏表演,说它大,也不过是多出只山羊,几件道具。小猴子穿着身红衣服,戴上假面具,蹲骑着山羊背上走圆场,牵猴的人随着小猴子变换的各种不同的面具,也更换着不同的唱词,假如戴的是红脸持大刀的,就唱“关大王”,假如是猢狲脸持棍棒的,就肯定是《西游记》里的一段。不过耍猴人多是南方人,唱出来词大都听不懂,而小孩子们的注意力早已在猴子的身上,目光一刻也不肯离去,哪里还管唱些什么。
年岁大了,就不忍多看这样的“把戏”了,一是看后会联想到自己,觉得自己的人生与那只猴子一样可怜,破锣一响,就要朝九晚五的戴上面具表演点节目,换点口粮果腹。二是实在不忍心看到小猴子被耍猴人当作牟利工具对待,比今天的农民工的境遇还不如,获得不了一点的尊重。于是每当听到街边有敲锣声,我都会侧身走开。
到了后来耍猴做“把戏”的越来越少了,猴戏净是些一个人肩坐一只小猴,或是在脚边跳跳蹦蹦,连木箱道具也没有了,有时也会有一只秃的褪了毛的老狗陪同,和猴子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时猴戏就已经到了没落的境地。
不过在中国,猴戏的历史的确很悠久,《礼记.乐记》上说:“獶杂子女”,郑玄注:“獶,猕猴也,言舞者,如猕猴戏也。”这里可以看到耍猴的“把戏”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可以算得上最早的杂剧之一。《南史.陈始兴与王叔陵传》中说:“归坐斋中,或自持斧斤为沐猴百戏。”《避暑录话》也有这样的记载:“唐故事,学士礼上,例弄弥猴戏,不知何意。”可见到了唐代,猴戏已经做了谄上的道具。
说到唐代,唐昭宗是一个喜欢猴子出名的皇帝,结果玩物丧志,遭到灭国之祸。我在一本叫《幕府燕闲录》的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唐昭宗播迁,随驾有弄猴者,猴颇驯,能随班起居,昭宗赐以绯袍,号孙供奉。罗隐诗: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后来朱温篡位,将孙供奉引致坐侧,这猴子突然号掷,自裂其衣,即被朱温杀死。这只猴子倒有灵性,不忘旧主,没有辜负了故主的一番蓄养。
不过这个故事现在想来,便觉好笑,难道当时唐朝的旧臣子没有一个人投降朱温的吗?非要表彰一只猴子?一般做人只要好比墙头草杨柳条那样随风倒,东风也好,西风也好,足可以“名利双收”。这也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虽比不上“沐猴而冠”,可这又有什么干系呢?只是可怜了这位“孙供奉”,毕竟没有人那样乖巧和圆滑,而且是猴子中的呆子。
猴戏对我来说还有一个故事,那是一个春天里无风的夜晚,我与一位心仪女孩坐在街头喝蹄花汤,有一个耍猴人牵猴上前乞求表演,我自然拒绝了他的要求,目送他牵着小猴到别桌继续乞讨后,那聪慧无比又刁钻古怪的丫头对我说,你学那小猴给我敬个礼,我给你十块钱,好不好?我说好,一连给她敬了三个礼,她顿时笑靥如花,看着街灯下的她,我真的想永久留住那一刻最美的时光。
岁月荏苒,谁知道她今天还会记不记得那个夜晚,那只耍猴人手牵的小猕猴,还有她忘记付给我的三十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