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庭院
(2011-01-04 06:14:50)
标签:
杂谈 |
关于庭院的诗词,恐怕只有“庭院深深深几许”这一句最为有名,六一居士词句一出,便赢得后学李易安的反复唱和,并借句用在自己的词里。后来的琼瑶阿姨也将它用作自己的书名,去用复读机一般的对白去讲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一种样式,既承载天地,又是文化与情感的积淀之所。六一居士建了园林化的平山堂,在这里,“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可以想见此翁隔断尘嚣,优游闲适,并自鸣得意的心境。济南的大明湖畔柳絮泉,是李易安幼小时候居住的庭院,自然使她对庭院生活有着深深的眷恋。
唐人王维、王缙兄弟眼中的庭院是佛家的,就连唱和离别也要到终南山的青龙寺里,于庭院高处眺望远方的蓝田山,叙述思念之苦,留有律诗多篇。而李益也喜欢在寺院中的庭院里和人步韵,在中秋十五留下“含凉阁迥通仙掖,承露盘高出上宫。谁问独愁门外客,清谈不与此宵同。”这样的诗句。
庭院到了东瀛,便大大的发扬起来,“幽玄”、“空寂”成了日本禅宗寺庙里庭院追寻的风格,大概体现这种思想最为有名的就是龙安寺中的枯山水庭院,相传是足利时代的三道大师相阿弥设计的,整个庭院内无水,只在一角置石象征远山,立石象征瀑布,敷狭窄的白沙象征激流,白沙渐宽处又置三石象征桥、堰、船。整个庭院与隐微阴翳相伴,寂静无声,直如平安时期的诗人鸭长明诗中所说的“秋空夕暮,杳无音信”。
古时候的女人不大会出门,只能圈在一处小庭院里生长,于是花园也成为了庭院,崔莺莺拜月需要到这样花园里,张生来幽会也必须翻墙而入。《墙头马上》里的裴少俊应邀李倩君的约会,也要翻墙进入后园。写到这里才发觉,那个年纪翻墙偷姑娘真是少年干的事,而成年人翻墙干的大都是为了看A片。杜丽娘是唱罢“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后,又在魂游后花园内才得以与柳梦梅偕好,这样的庭院就大都成为闺阁的代名词,
宫殿式庭院压抑,居住式庭院世俗,寺观式庭院寂廖,唯有这闺阁式庭院让人心动,这里有美人,有花草,更有相思和凄苦。
楼可以入诗,而庭院更可入诗,几乎所有的唐诗宋词里于室内眺望窗外的大抵都可想见庭院的出现。用女儿心去看庭院,便有了薛宝琴的“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而男人心所看到的庭院更是另一番凄凉,纳兰词里有“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只可惜今天的我们大都住在楼房,俯视窗外恶俗不堪的小区景观设计时,早已无古人庭院的概念,而庭院只能是我们在梦里追忆的场所,心之于那里便有了一种空旷无望的距离,然而更多的是无望地伫立着的那种浓缩的哀伤。
前一篇:庭院
后一篇:从前,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