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养生

(2009-07-24 05:53:43)
标签:

杂谈

运动健将很少有长寿的,“生命在于静止”是千年王八万年龟告诉人类的生存智慧。当人类还在名利场上流连忘返,感叹人生苦短的时候,龟孙们蛰伏在暗地里窃窃发笑:“这帮傻帽!”人本来很聪明,但是在带上各种桂冠之后,变傻了。
医学家说过当今的知识分子的人均寿命为四十八岁,权威的话不能不信,于是我很沮丧,我小于这个年龄,活一天便少一天,算起来我还有2920天好活,这样的计算是像我这样的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的数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教授很少,但待遇很高,而夫人大多做全职太太,将丈夫侍奉的很妥帖,自然容易活的长。五六十年代的教授们陷入折腾年代,除了精神意志力不强或身体素质太弱的没挺过来外,大都是应验了老话“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跨过乱世门槛的均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优选者,而且后来又逢盛世,退休以后,或牵手小保姆或遛狗,大都精神着呢,越活越明白,有慧根者已经修炼到半仙之体,连自己出生的准确年份都忘记了。
最脆弱的大概就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了,长身体的时候赶上粮食短缺,长知识的时候又逢文化浩劫,没吃的补身子,没知识补脑子。待到今天中国爆发式的智力投入的高速发展时期,压力又过大,脑力与体力严重透支,时不时就会遇到三、五同道收拾收拾见上帝去了。每次从火葬场出来,思来想去,我们这代人不缺少使命感,缺的就是生命感,“使命”就是用生命做事,如果连“命”都没了,还“使”什么?
媒体上总让我们学习拼命三郎式的先进人物,我总觉得这种“献身”导向并不人道,我们需要敬畏生命,不可暴殄天物,我这条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爹妈和纳税人的银子培养了我,不是希望我英年早逝,而是要我英年做事。
所以我觉得在我们的作息时间里,不但要有“作”还要有“息”,做什么重要,不做什么也重要。“闲”字的结构是门里木,人有时候就应该像块木头,呆若木鸡,无所事事。能够进入恍惚状态是一种修炼的境界,皇帝家里还有养心殿,在其中让自己恍惚起来,我们平民百姓只能拿自己的胸腔做养心殿,活的巧才能活的好。国学大师很少有短命的,中国智慧本身就包含求静的品格,书读的越多就越能入定,中国学术医儒不分,学习经典自然受到中医对气血的调养,气功是绝学,基础便是静功,学习的终极就是进入心空体融的“无无亦无”的大境界。
“生命在于静止”是矫枉过正的说法,是因为今天的社会节奏太快,危机意识过强,才生出此等冲淡的提法。其实说“生命在于平衡”要好得多,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不用脑容易得老年痴呆,用脑过度容易心力衰竭。还是多吃点素,多散点步,心胸开阔,劳逸适度,随缘便有了一切。
乡民长寿是社村文化的恩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月亮下班,农人上班,月亮上班,农人下班,随着日月节奏转换,阴平阳和,人适于天。圣贤云“大道自然,自然而然”,顺节应时方为生命奥秘的正解。
“财不过用,动不违时”。人生不可用强,凡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游戏规则
后一篇:说书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