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冤枉的宝钗

(2009-06-09 07:23:05)
在宝玉眼里,宝钗生得“面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较黛玉别具一种妩媚风流。”论诗才,黛玉魁夺了《菊花诗》,宝钗占先了《咏白海棠》。在咏絮词里,黛玉的“漂泊亦如人命薄”,“韶华竟白头”之句固然凄丽,但不若宝钗的“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那样有大家风度。于是将宝钗说的越好,在大家眼里,她就更是宝、黛的情敌了。
大家觉得奇怪,为什么曹先生写了宝、黛如此感情的真挚,却又加入了个宝钗,还弄出个“金玉”之说出来,搅得大家都没幸福可言。第八回中,宝钗看过宝玉的通灵玉后,宝玉又央告宝钗,去看她的金锁,看罢后说“姐姐这八个字,倒和我的是一对儿。”曹先生这样着力写,无非示意“金玉”是定律,一面盘旋于宝黛间的情愫,一面又回复的提示金玉的论据。
因为最终宝钗嫁给了宝玉,于是大家便对宝钗升起了厌心。其实我以为宝钗是受了冤枉的。现在我们来看看宝钗的好。
宝钗是个现实主义者,但她也并不是只求物质的满足,甚至她还有些轻视物质。她母亲对王夫人就说过:“姨妈不知宝丫头古怪么?她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第七回)不是实用的东西,在她决看不到眼里。宝钗所要做到的是一般人所谓的“道德”,她也是按照世俗中的美德去作,不想要一点反抗精神。这也不是宝钗的过错,毕竟我们自己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丧失传统道德观,处处行叛逆之事吧。但是这样的性格与宝玉的理想主义恰恰相反,这也注定了他们之间的悲剧。
宝钗代表着中国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贾府上下没有不喜爱她的,就连时含妒忌的黛玉后来也敬爱她。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四种特质。一是孝,她的哥哥薛蟠,终日任性胡闹,无法无天,使薛姨妈往往惊慌,加上嫂子夏金桂的不守本分,以至薛家万贯家财付诸东流,然而宝钗应付得法,使母亲可以安心度日。二是待人忠厚,如劝黛玉的说错酒令,料理湘云的诗社东道,为王夫人料理家务等等。三是性格柔顺,在书中我们从未见过她发脾气。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作诗,绘画治理家务,整理大观园财产。一言以蔽之,宝钗是个全人。
宝钗深谙世故又冰雪聪明,她总能在大家不注意到的地方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元春省亲时,宝玉应命作诗,马马虎虎的用了“绿玉”字样,宝钗就推他,提醒道:“她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才改‘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要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她分驰了?”最后还是替宝玉挡过来。
贾母要她做主叫她自己点几样爱吃的菜,几出爱看的戏,“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第二十二回)尤其认为家里所有的女孩儿都不及宝丫头。
在第二十八回里有一件小事,也说明了宝钗的性格,大家谈论黛玉的病情,宝玉说只要给他三百六十两银子他就能配一副好药,王夫人不信,宝玉又拉出薛蟠来,说薛蟠也配过,要不信——只问宝姐姐。这时“宝钗听说,笑着摇手儿说: ‘我不知道,也没听见.你别叫姨娘问我.’王夫人笑道:‘到底是宝丫头,好孩子,不撒谎.’”这里你不能不佩服宝钗的机敏,如果她证实确有此事,那就是驳翻了王夫人,所以她绝不作兴更正。到这里王夫人一听也就明白了,还夸她的好。要不是凤姐证实,宝玉又要背黑锅。
宝钗处处避免嫌疑,不招惹人厌。比如第二十七回里说,“.....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紧接着她恰巧遇到小红坠儿在暗处说闲话,她暗想“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于是装作寻找黛玉,解脱了干系。一般人觉得这是宝钗借此嫁祸黛玉,凶险之心彰露,我觉得倒也不然,或许是她为了自保,下意识说出黛玉来,也未可知。别忘了她本来就是要去找黛玉的,并不一定暗藏杀机,以她的性格也断不会做出此等事来。
写宝钗最重的一笔是第四十二回她因黛玉在行酒令时,无意说出《西厢》《牡丹亭》中的两个句子后规劝黛玉一段。说明她是最正派不过的大家闺秀,有着最正统的妇女观。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 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是她认为的男人应该的做法。
至于女性呢——“‘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读至此刻大家都会对宝钗有些垢评,尤其是受“五四”以来的新思想教育的人们,大都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早有些反感,不过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本书作者并不会想到200年后的人的思想转变,他曹先生让宝钗有这样的想法没有任何错误,至少到现在我想大家也不希望自己女儿为了彰显人性天天躲在家里看A片,读淫书的。况且宝钗义正词严,又将自己七、八岁上也曾读过《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之事合盘说出,更显其为人的光明正大。连黛玉那么一个顶难对付的女孩家,都诊得服服帖帖,信仰她,亲近她,把她看作是个亲姐姐,把她当作自己的知己。
至于宝钗的婚事呢,我想大家有两个误区,首先在书中并没有明确表露出宝钗对宝玉的爱意,除了一段宝玉被打后宝钗的真情流露外,并没有像宝玉和黛玉那样时刻牵挂的情感。那一段是这样的:
“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 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第三十四回)
这也是全书中唯一一次宝钗对宝玉的表露情感,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姐姐对弟弟的疼爱之情。因为宝钗对自己的婚姻向往总逃不过她的礼教约束。她自己并无什么选择,所以实难看出她的真心流露,就像她服用的药物都叫“冷香丸”一样,她清楚的知道金玉姻缘只是贾母、王夫人一手包办的,她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那么她对自己的婚姻满意吗?在第九十七回里说“薛姨妈心里也愿意, 只虑着宝钗委屈,......次日,薛姨妈回家将这边的话细细的告诉了宝钗,还说:‘我已经应承了。’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可以看出宝钗对这桩婚事绝不是自愿的,再看她平时对宝玉的态度,何等的光明磊落,说她存心追求宝玉,破坏宝、黛间的爱情,实在有些冤枉了她。而且宝、黛间的心事,她是最清楚不过的,以宝钗的学识修养,决不肯去自己找这个钉子碰的。因而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是这个旧制度的牺牲者,而宝钗牺牲的则更无辜。
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贾薛两家的门第及宝钗的为人。当宝玉娶亲之时,贾家虽已中落,尚不至于穷的办不起喜事,况且宝玉是贾政的嫡子,贾母的爱孙,他的婚姻大事岂能潦草塞责?我们再看薛家,虽不是贵宦,但颇有些钱财,薛姨妈只有此一个爱女,虽爱贾家的势力,爱宝玉是个俊俏儿郎,但也决不至于将宝钗偷偷摸摸送到贾家去,任人拨弄。就是宝钗自己,平素里最讲求面子,生怕别人说闲话,而今倒低三下四起来,冒充黛玉去骗宝玉,我想这是宝钗万万不肯做的事情。一切都只是后续者高鹗的望风捉影,为宝钗落下个罪名。
如果宝玉不出走,叫宝钗天天面对着一个爱情之火已然熄灭的佛爷,又有什么生趣?何况宝玉出走,叫宝钗形单影只的守一辈子活寡,也不公平。所以曹先生开头就发出“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的悲叹,明示林、薛的薄命不相轩桎而予以等量的同情,我们何苦又褒此贬彼呢?黛玉的牺牲是尽人皆知的,可是宝钗,这悲剧中的间接受害者,却轻轻的被我们忽略掉了。而曹先生写宝钗越可爱,只能让我觉得她牺牲的越惨而已。所以我想说的是《红楼梦》绝不是林、薛争逐宝玉的叙述,而是自由恋爱在旧礼教下幻灭的哀诉。
宝钗对礼教的认真并没有使她的性灵变得枯涩,古籍的涉猎更没有沾染丝毫论事拘谨迂阔的毛病,宝钗在早熟中更显千锤百炼,以她的智慧才华,修养到的胸襟,同对时代潮流的认真攀附,若为须眉,定可入相出将,就在名嫒或诰命的贵妇中,宝钗的才貌懿德也足以排在第一位。
宝钗的温敦贤良,我想是所有男人娶妻的梦想和标准,我个人以为宝钗是位最标准的太太,她的行状可以拿到女校里做修身课本,娶到她是男人一生的无上幸福。相反黛玉倒是可以做一个好情人,宝钗让人心生敬重,黛玉让人心生怜爱,如果娶了宝钗,以她的性格必然接受丈夫纳个小来,这时亲姐妹似的还能和黛玉相处的很好。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黛玉是嫡亲姑表兄妹,宝钗是嫡亲姨表姊弟,今天的《婚姻法》明确规定,近亲不得结婚,假若宝玉活在今天,你又怎么让他去选择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