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之道
(2009-02-09 07:56:09)
标签:
杂谈 |
昨晚,我和朋友去洗澡,洗过后,我干净的像一块新出炉的小蛋糕一样穿着浴服,在二楼的自助餐厅里和朋友喝酒聊天。
朋友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他跟我讲过去怎样培养一个好厨子的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的顶峰时代大约是在慈禧太后年代,上至宫廷,下至官宦,皆把吃当作一件大事来做,不仅自己家中养厨子,有的还自创菜肴,丰富各种菜系。
一般家贫的人家才会把孩子送出去学这门手艺,送的方法和进戏班子学戏一样,要先签几年的“生死状”,学艺期间,无论疾病生死,师傅概不负责。
小孩子进了师傅的门,先要给师娘端洗脚水,伺候师傅吸大烟,哄师傅的孩子玩,几年下来,连厨房的门都不曾进入过。
大了一些,师傅见这孩子勤勉听话,于是安排他去和师兄弟去盘炉子,北方做菜时多用硬火,炉子上火旺不旺是菜烧出来好坏的关键。会盘炉子了,再去拉风箱,师傅上灶时要各种火候,你必须能够做到眼疾手快,不待师傅开言,炉火就已到位。
接下来去摘菜,菜青菜叶做什么,需要多大多长,必须心里有数,不能混淆。
终于可以上案了,师傅照例给你半扇猪或牛肉,你去练刀工,要求切出来的每片肉都大小均等,薄厚如一,这样炒出来的肉不会有的熟有的生。
聪明的孩子会在这些看起来繁琐又无趣的工作中发现烹饪的技巧,那时的师傅大多是没什么文化的,只是做了一辈子饭,自然也讲不出什么理论,代代相传的只是四个字“熟能生巧”。所以学什么和怎样学还要靠自己的天资去领悟。
最后师傅将自己做过的拿手菜一一传授给你,你去实习演练,师傅在你身后转悠,偶尔会一巴掌或一锅铲拍过来,告诉你的错误。
当你出徒时,你已经在师傅家里呆上了十年八年了。
学好后,要自己到各饭庄找工作,做几样难度高的菜试试手艺,据说炒豆芽不许出水就是考题之一。
做了一辈子厨子,如果能在师傅教过的基础上,在自创一个风格或某种流派,那就是名厨,在饮食业内与戏曲界的梅兰芳性质差不多了。但大多数都是守着师傅教过的那点本事在各地的小饭店里混口饭吃。
听着朋友的述说,我看着我面前盘子里的锅包肉,不禁感慨。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们的味觉就开始退化,不再要求食物的精美,只要做熟就好,况且更不会有人为学一门手艺花费如此大的功夫,真不知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