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份会议记录(上)

(2009-01-23 08:55:49)
标签:

杂谈

我在我的城市里的一家图书馆里,看到过一份保存的很糟糕的手稿,那是一份会议记录。记录的是民国13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考古研究代表大会上,芬兰卡布里顿王子大学考古学系的教授阿努克·奥马的发言。记录人是一个不太知名的中国人流油二七,大概是一个由当时的国民政府资助留学的年轻学生。
 
记录原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学界同仁:
诸位一定不会不知道我在西亚直至中国西部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进展了好多年了,期间我的考古队发现了大量从史前文明到现代科技文明的遗迹。当然,在发生在公元元年的那场大爆炸后,这一带遭受着几千年非常严重的辐射污染,所有的人类文明都被淹没在尘埃之中。大约在70年前,一个由雷克雅未克阿尔法基金会赞助的丹·哈维德教授考古队首次进入了该地区,他的令人惊奇的发现让我们终于找到了消失已久的我们至今还不知道的文明存在。在死海的深处,考古队发现了被称为古代人类的第一个图书馆,在一块巨大的混凝土的土块中,包着一个锌制容器,上面刻有现在已被一片海水淹没的曾经被叫做英格兰的国家的古老文字,众所周知,那里面藏有一卷卷的《大英百科全书》,从书中我们发现了业已消失的文明,也为我们提供了目前历史知识的基础。
随后的多年里,我们又相继在世界各地发现了类似这样的秘密图书馆,重要的有德意志领土上所发现的密闭盒,北极冰洞里的发现的熊皮书,海象皮书,俄罗斯的树皮文本和澳洲土著人的飞镖盘等等,这使得我们对于整个在大浩劫来临之前的世界认知更加明朗化了,不过随着我的考古工作队的深入调查,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却从来未发现这样的秘密图书馆,如果说,这些秘密图书馆是某些地区的有文化的人已经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他们尽其可能的做一些补救措施,以此来为日后的繁荣保存他们文明的宝藏的话,那么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在这个地区,这里的文明,究竟是靠怎样的手段来进行传递的呢?诸位都知道,对这个猜想,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数不胜数的假设,但是没有一个是令人满意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在这里我想列举一些,虽然有些假设大家都知道。
1)巴达维·马萨尔斯基的假说,发表在距大爆炸后973年也即公元973年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家文学院办的一份简报上,他认为一种热核现象摧毁了中国乃至西亚大部分地区所有的图书馆。因为当人类第一颗火药炸弹爆炸时,中国与西亚等地受害最为严重,据他称直至现在中国每年的农历新年中总会有几天还会接受各种大小的火药炸弹的侵袭。
2)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的假说,在他的广为传阅的巨著《历史研究》里做了详尽阐述,他通过大量相邻国家所发现的高层政治会议文稿的仔细研究,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被称为“中国”的这个国家根本不存在,所谓“中国”其实是泛亚洲的一个地理概念。这个结论虽然巧妙的解决了为何当地未发现过秘密图书馆的问题。但是,在越南、印度等语系中所保留的有关中国的一些文化娱乐报道和词汇与之竟然大相径庭,而来自日文及韩文文件中关于中国的问题竟然完全忽略。虽然这样,这个假说接受群最广。
3)莫里斯·洛特曼教授的假说(参看《历史思想中的思想》第22章,1904年古登堡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个假说无疑是最出色的,但也是最缺乏根据的一种。他认为在大爆炸来临前,不知什么原因,中国的图书馆总是办的一塌糊涂,中国人始终没有意识到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或许认为金钱可能比图书会更重要和持久一些,这一点可以在大量的银行、钱庄和秘密窖藏的考古发掘报告中可以看出。
另一个原因是,有某种迹象表明中国人总是对图书馆的建筑忧心忡忡,不停的拆了盖,盖了再拆,从木质结构到玻璃幕墙。在耗费了大量金钱后,书籍的存储量却从不会增加。同时,这样的重复工作也培养了大批的不懂图书管理的贪官污吏,莫里斯·洛特曼教授曾在一份古老的梵文文件中看到,有一位中国皇帝在一天之内砍掉了67个图书馆基建处长的头。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人的乐天和无所事事的生存态度导致了图书馆的最终消亡。他们每天生活的习俗让他们远离了对书籍的依赖,他们每天会结队跳舞,喂海豹吃馅饼,玩一种叫做“麻将”的游戏,天天喝一种叫“三鹿”的化学药品补肾,夜晚年轻人会到一个特定的场所比赛唱歌,中年人会去做脚部的按摩。他们会把没有图书馆看作是玩忽职守的罪过而感到匪夷所思。在中国所挖掘出来的大量娱乐工具和洗脚盆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黑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