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1月5日,是我们在韩国的最后一天,我们的公事已经办完,这一天就安排了去玩一天,我的领导以前来过韩国,对这里很熟悉,所以整个时间就是陪我了。
我们先去的是首尔市立美术馆,那里正好有一个国际影像媒体展,楼上三层展览的全是影像作品和互动媒体作品。与前一段在北京国家美术馆的媒体大展相比,作品大都很小。中国大陆只有杨福东和一个叫不出名字的作者入选。杨福东这次拿出的依然是影像作品,不过又和一少部分装置合并展出。
整个美术馆里到处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手牵手的在里面闲逛,利用声光电的交互媒体作品让他们很兴奋,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不时还要挤到前面去触摸尝试。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韩国的现代艺术教育已经从孩子开始普及。我想这也是近年来韩国现代艺术在国际上屡屡取得佳绩的重要一个原因。
从市立美术馆出来,行车经过光化门,光化门北面就是著名的李姓王朝执政时期的景福宫了,不知道昔日的大长今是不是曾经在这里做过美味的萝卜咸菜。不过现在光化门正在迁移,所有的部分都用铁板遮挡,只能遥遥望见景福宫的屋脊。光华门南面的大街中央,耸立着一座李舜臣戎装的青铜塑像,这位在“壬辰倭乱”时期与明朝水师一同抗击倭寇入侵的韩国民族英雄至今依然受到韩国民众的敬仰。
光化门的东面不远,向南有一条步行的小街,这里就是汇集韩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仁寺洞了。
这里依然保持着旧式韩国民居的特点,店铺林立,和北京的琉璃厂有些相似,汇集了画廊、传统工艺店、古代美术店、传统茶店、传统饮食店、咖啡馆等。
我们漫步其间,细细品味着这里摆陈的韩国手工艺品,瓷器,手工拓印版画。
中午时分,我提出要吃正宗的韩式冷面,当然还要尝尝当地的米酒,我们和翻译小李在迷宫般的胡同里绕来绕去,寻找可以吃到冷面的饭铺。大概是韩国人并没有将冷面作为主要食物,和中国北方到处都有的韩国冷面店不同,所以询问了多家最后才在下面这条小胡同里找到了一家。
我们要了米酒、冷面,翻译小李又为我们点了蔬菜饼、海鲜饼。冷面与我们在中国吃到的一点不同,面条如同粉丝一般粗细,端上来后,服务员用剪刀“卡嚓”一剪,分成几段,然后伴上芥末酱,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但也不算难吃。米酒不错,要比中国喝过的要好。
吃过午饭,我们又回到了街里的工艺品店,我已决定买一对木雕的老虎,韩国民族喜欢老虎,而且这种有着笑脸的大老虎特别有趣,和我家懵懵易笑起来有些相似。在这里买东西是很难讨价还价的,标签一贴,按照上面的价格付账就好。我们随便找了一家店,老板是个五十多的男人,和韩剧的大叔很相像,也很客气,看在他的面子上,我和同事各自又买了一对木雕偶人。偶人身上分别刻着“天下大将军”“地下女将军”的汉字,我不清楚他们代表了什么意思,估计和中国的钟馗一样有镇宅的含义吧。
上面两张照片就是那家店铺里的内景。看起来很好玩。
东西买完后,我们找到一家茶馆喝茶,四周都是些上了年岁的妇女,她们各自要了一壶五味子茶,就在那里低声说话,我想大概在说些东家长李家短的事,或者在说女儿出阁婆家挑剔之类的,我这样想的原因是我看过的韩剧《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里的妇女们都爱嘀咕这类话题。
三点钟的时候,我们去了一家画廊,弘益大学的校友作品展将在这里开幕,我们匆匆看过展览,又与赶来的林主任和其他老师道别,便直奔飞机场而去。
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程,我们结束了韩国之行,告别了韩国,回家了。
当我将我买回的大老虎和偶人摆放在我的桌子上时,突然想起它们在几个小时前还摆在仁寺洞的店铺里,还在属于它们自己的国家里,而几个小时后又来到了中国,摆在我的桌子上,这一切恍如一场梦一样,一时间不禁呆住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