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先应昨天的一位朋友朋友的要求讲个笑话。
有一个人在火葬场做火葬之前检查尸体的工作。有一天,一个姓王的人的尸体送过来照例由他检查,结果他惊奇的发现这位姓王的下体惊人的庞大,他觉得这可以让他获得吹牛的机会,于是他就悄悄的割下来藏好并带回了家。回到家,他马上就把妻子喊过来,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保证让你开眼。”说完就拿出那团物事,他妻子看完后大惊失色的说:“王先生死了?”
好啦,笑话讲完了,说点正经的吧。
我有一部1934年由北京开明书局出版的《曾文正公全集》,是我的三伯父送给我的,一套三册,书保存的很好。这是我最早接触曾国藩其人的入门书,后来自己又买了一套4本的湖南某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这两部书一直陪伴了我好长一段时间。
我总在想,如果没有天津教案的发生,曾国藩势必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孔、孟、朱之后的圣贤,与他的生平很相像是明代大儒王阳明了,他二人都是先文后武,继而封侯拜相,位极人臣。同时诗文又独步天下,是当时所有读书人的楷模,这样完美的人生是所有人都渴望得到但又难以企及的。
《清史稿.曾国藩传》的论中说“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划天下事,久无不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它也忘记了几点,即他的胡乱杀人,咸丰大殡时的公然纳妾和他的爱钱。
我们为了粉饰某人,常常会回避他的缺点,在历朝历代为了树立典型形象形象,自然会不惜余力的采用最常见的虚伪手段将其装扮的花团锦簇,这也正符合儒家哲学中的实用主义。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越是圣贤就越是虚伪,也许是他们自身隐蔽的很好,也许是使他们成为圣贤的后人的操作,都是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名利,虚伪是必须要做好的功课,而这样的培养“伪君子”的教育方式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虚伪活着。
有时虚伪是个看不见的词,是一个搅起焦虑、难堪、轻蔑和厌恶的词。但是,不被我们说出的东西,它就不被看见,得不到承认,不被记忆。我们不说的东西成为秘密,这些秘密产生羞耻、恐惧和神话。我觉得我有勇气把它强调出来是希望有一天我能够轻松地说,不再觉得羞耻和不好意思。毕竟我们都真实的在虚伪中活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