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365留住黄山峰

标签:
365黄山峰杂谈 |
分类: 未羊之春华夏腹地行 |
前文贴图,是以黄山松为主,即黄山四绝之奇松,其实黄山恰如前文称: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但黄山松,是以石为母,故才有怪石之绝。黄山,其绝,就绝在怪石,以石为母,松生于斯,伴于斯,才有黄山之魅。黄山怪石,石则成峰,并称七十二峰,成就了五百里黄山的盛名。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黄山实则就是一座峰林石柱的大观园,而且是巧石怪石的天然陈列馆。在波澜壮阔的峰海里,争相崛起的无数巧石,好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熠熠闪光的明珠,把黄山胜景打扮得分外绮丽。这些巧石形态别致,意趣无穷。大者石林耸峙、石笋罗列;小者玲珑剔透,造化精妙,巧中见怪,怪中有巧。有的酷似珍禽异兽,有的宛若各式人物,有的形同各种物品,有的又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而命名。在黄山峰林中,巧石怪石星罗棋布,遍地皆是。
怪石是如何形成的呢?查资讯而得:黄山花岗岩岩体因受内外因素作用,沿垂直断裂长期崩落风化,形成了众多的陡峭群峰;其规模较小者,便风化成石柱、石林、而沿立方体或长方体节理风化则成浑圆或带有棱角的“石蛋”。这些石峰、石柱、石蛋,因岩体和风化条件的差异又导致形态各异,千奇百怪,成为黄山最为奇特的景观。
没有到过黄山,黄山永远只是一个概念,登一次黄山,你就什么都清楚了。故李白登临黄山由兴而发:“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当代美学家王朝闻在《黄山观石》中曾言:游黄山忽视黄山的整体的美,而注意某些巧石,是一种不可取的游山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游黄山要关心整体美才是。
如何欣赏山水美,徐霞客是深谙此道的。正因为如此,又因为当时的黄山旅游起步不久,对巧石的命名数量不多,又尚未统一,所以,徐霞客渐少描述黄山巧石,但他在欣赏黄山整体美的同时,没有遗忘黄山的这一绝。他有选择地记载了近二十个巧石。这近二十个巧石的名称至今基本未变,地点方位也很准确。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知道,在他之前的一些文字资料中,极少写到有名称的巧石,写到的也很少延用至今。这说明这近二十个巧石的名称在当时就已约定俗成了。
黄山是以山岳风光为主的风景区,如海的山峰是黄山的主体,自然也就成了徐霞客游记中的重点,成了他大写特写的对象,成了他那支如椽大笔尽情濡墨渲染的对象。徐霞客对黄山山峰描述时的遣词用字,可谓煞费苦心,绞尽脑汁。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奇丽精确,几乎无人比拟。如:群峰盘结、巍然上挺、争奇竞秀、兀突独耸、绝壁峭岫、矼脊斜亘、乱峰列岫,争奇并起、乱峰森罗、峰回岫转、森峰列岫、峰壁森峭、一峰西垂、狮峰竞驾、比肩石笋、壁翠合沓、蹄股拱峙、秀出天半、峭壑阴森、奇峰错列、众壑纵横、岩壁环耸、峰峦错耸、峰石回攒、崇峰夹映……如此奇绝瑰丽的词汇,在他的游记中不胜枚举,只能用他游记中的“藻绘满眼”来形容。
故正如近代大儒汪鞠卣所言:“山中先有道流,无释子,故药炉丹灶之假托为多”。即明万历以前,黄山的景点、山峰的命名多以道家为主,如丹井、药臼、炼丹台、仙人榜、炼丹峰等。而自明万历开始,普门入山,佛教兴盛,与佛教有关的命名多了起来,如游记中就写到僧坐石、颓颅朝天、达摩面壁、罗汉石、光明顶等。通过分析研究,事实也正如此。
总而言之,徐霞客两游黄山,不仅向世人介绍黄山瑰丽多彩,美妙绝伦的景色,告诉了世人:黄山值得一游;同时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怎样去游。
有资料证明,明末的“东南文坛盟主”钱谦益,闽南大师、抗清烈士黄道周等曾受他的影响,拨冗登游黄山。他们的黄山游历、游记、诗歌又影响到更多的文人雅士……如此而产生的“滚雪球”效应如水波漫向四面八方。
可以肯定的说,黄山游客逐年攀升到170多万,黄山成为皖南地区的旅游龙头,都与徐霞客两游黄山的影响有关。
还可以肯定的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确定为“世界地质公园”以及诸多殊荣的获得。徐霞客两游黄山后得出的“登黄山天下无山”的评价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徐霞客以两次游历、登临黄山的经验体会,并经过多年的观察比较各名山大川,得出的“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并由汪鞠卣据此归纳引申出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观点,影响中外,通今达古,与黄山共存!
总之,徐霞客笔下黄山景色丰富多彩,美仑美奂,鲜活灵动,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与感召力,极易点燃人们领略征服黄山的激情。
徐霞客笔下的黄山,其实,就是他心目中的神山、圣山。他是用心在写黄山!
游黄山,赏四绝,并不确切,实则是五绝,即:奇松、怪石、云海、瀑布、泡温泉。俺们夫妇,登得黄山,深感年龄过大,体力难支,奇松也好,怪石也罢,都没得心思细赏与揣摩,只是在登山而已,且是在疲惫中的过程;故黄山相传著名遐迩的云海,那就是幸运的希冀了;由于体力不支,腿脚受损,便放弃了赏黄山瀑布,泡黄山温泉;乃至后续的,由深度至千岛湖的行程,直驱景德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