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2014-06-09 05:04:26)
标签:

365

九寨沟县县城

旅游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九寨沟,是九寨沟县的一个正在兴盛的景区。九寨沟县因九寨沟的盛名而越发的兴盛。九寨沟县,之所以有九寨沟这样正在兴盛的景区,就是得益于九寨沟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九寨沟县境,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化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化沉积为主导。是第4季冰川、板块运动、岩溶地貌、钙化滩流等互相作用而成。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九寨沟县境由此发育了有角峰、刃脊、冰斗、U字谷、悬谷、槽谷等十分典型地形地貌。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它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地处北纬32°53’—33°43’,东经103°27’—104°26’之间。

     九寨沟县内河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高山为主,另有部分山原和平坝,地形呈阶次变化,海拔落差达2000米。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公里。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化滩流等。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寨沟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一条支沟,海拔2000-4300米。以高原钙化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海拨1000-4500米,县城1400米。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按海拨高度分为暖温带半干旱、中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有藏、羌、回、汉等民族。九寨沟水系流经白河、白水江、嘉陵江,流入长江。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九寨沟县境地处嘉陵江、岷江上游,称氐羌之地。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活动,早可至殷商。九寨沟县内,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九寨沟县内,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玛曲一带的俄洛部落,原属党项羌弥药支,属阿尼卿山脚下的一个强悍的部落,随松赞干布东征松州时,留在了白水江畔。《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唐初叶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勇悍善战的河曲部为先锋,一举占领松州,后部分人马被留在了弓杠岭下。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与白马部结成联盟,其后代即为九寨沟县境内的,九寨沟中九个寨子的藏胞。他们将原河曲的俄洛女神山的传说,及部落出生传说均带到了九寨沟内。九寨沟的色嫫山名及蛾洛色莫的传说都源于河曲。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九寨沟县面积达5290平方公里,东临甘肃省文县,北与甘肃省舟曲县、迭部县交界,西接若尔盖县,南同平武县、松潘县接壤,历史上居于南丝绸之路的驿途。县城置永乐镇,有藏、羌、回、汉等民族,少数民族2.47万人。

  九寨沟从地域上看,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九寨沟的藏族文化,也渲染着民族文化融合影响的印记。

    此地与西部藏区居民明显不同的是,在藏式村寨及宅院布局的基础上,普遍使用了汉式的披项、垂花柱、柱角花、翘屋角、圆洞门等处理。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氐羌。经考古调查,除草地、永和乡之外,其他乡镇均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可将九寨沟县历史上溯至五千年以前。

  大禹时属梁州的西北境,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四川北部设广汉郡,下属十三县,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沟县境内,甸氐道设置是九寨沟县有史可考的最早行政管理机构,说明在2000多年前,九寨沟县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汉王朝的版图。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吐谷浑可汗之子、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公元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废邓州,改置扶州,将扶州由松潘黄龙乡迁至今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旧称水扶州)。

  隋历唐至元、明,皆为扶州,城垣毁于清初“帕纳皇帝”之乱,雍正三年,清政府决定设立松潘厅南坪营,因扶州城毁坏,于是另选城址于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坝,至雍正七年筑成。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单独建县,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

  20世纪60年代以前九寨沟内只有骊道及各山间小道,藏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交往,因而九寨沟一直不为人知。

           寨沟县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劳作之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素有“民歌之乡、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的美誉,白马藏族“舞”和《南坪曲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九寨沟县县城,毕竟是在原来的永乐镇扩建不是很大,现在明显可见老城区与新城区。新区较为规整、整洁、漂亮,由于俺们夫妇抵达时,刚刚降了春雪,白龙河峡谷两侧的高山,均呈现雪山皑皑,云雾缭绕,空气清新,看起来舒服。县城行人稀少,偶见行人问路,感觉九寨人也很淳朴,汉人居多,口音很是熟悉,非常接近甘肃地方方言。

    俺们夫妇 为了离开的方便,便就近住宿在九寨汽车站宾馆。安顿好行李,便趁天黑前,信步沿白龙河两岸至新区一览。所到之处,规划与基建,明显都是照旅游风景区建设的,走在其间,感觉甚是惬意。

    不由得感慨到:九寨沟县,名不虚传的正成为,藏在尕尔纳峰下的一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