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365藏在尕尔纳峰下的胜地

标签:
365九寨沟县县城旅游 |
分类: 在行摄中快乐 |
九寨沟,是九寨沟县的一个正在兴盛的景区。九寨沟县因九寨沟的盛名而越发的兴盛。九寨沟县,之所以有九寨沟这样正在兴盛的景区,就是得益于九寨沟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九寨沟县境由此发育了有角峰、刃脊、冰斗、U字谷、悬谷、槽谷等十分典型地形地貌。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它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地处北纬32°53’—33°43’,东经103°27’—104°26’之间。
寨沟地处岷山山脉南段尕尔纳峰北麓,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一条支沟,海拔2000-4300米。以高原钙化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地势西北、西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以高山山原、高山峡谷和中山河谷为主,海拨1000-4500米,县城1400米。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按海拨高度分为暖温带半干旱、中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有藏、羌、回、汉等民族。九寨沟水系流经白河、白水江、嘉陵江,流入长江。
九寨沟县境地处嘉陵江、岷江上游,称氐羌之地。有历史记载的人类活动,早可至殷商。九寨沟县内,长期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地。九寨沟县内,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甘肃玛曲一带的俄洛部落,原属党项羌弥药支,属阿尼卿山脚下的一个强悍的部落,随松赞干布东征松州时,留在了白水江畔。《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唐初叶蕃东征时,松赞干布以勇悍善战的河曲部为先锋,一举占领松州,后部分人马被留在了弓杠岭下。其中居于白河畔的俄洛部,与白马部结成联盟,其后代即为九寨沟县境内的,九寨沟中九个寨子的藏胞。他们将原河曲的俄洛女神山的传说,及部落出生传说均带到了九寨沟内。九寨沟的色嫫山名及蛾洛色莫的传说都源于河曲。
九寨沟县面积达5290平方公里,东临甘肃省文县,北与甘肃省舟曲县、迭部县交界,西接若尔盖县,南同平武县、松潘县接壤,历史上居于南丝绸之路的驿途。县城置永乐镇,有藏、羌、回、汉等民族,少数民族2.47万人。
九寨沟从地域上看,处于藏、汉、羌、回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区。九寨沟的藏族文化,也渲染着民族文化融合影响的印记。
九寨沟县原名南坪县,古称羊峒,殷商以前至秦均属氐羌。经考古调查,除草地、永和
大禹时属梁州的西北境,西汉王朝建立后,在四川北部设广汉郡,下属十三县,其中的甸氐道就是今天的九寨沟县境内,甸氐道设置是九寨沟县有史可考的最早行政管理机构,说明在2000多年前,九寨沟县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到汉王朝的版图。
公元566年(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吐谷浑可汗之子、龙涸王莫昌率众归附北周,北周以其地为扶州(今松潘黄龙乡),置扶州总管府,公元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废邓州,改置扶州,将扶州由松潘黄龙乡迁至今九寨沟县安乐乡下安乐村(旧称水扶州)。
隋历唐至元、明,皆为扶州,城垣毁于清初“帕纳皇帝”之乱,雍正三年,清政府决定设立松潘厅南坪营,因扶州城毁坏,于是另选城址于扶州之南、西山之麓的南坪坝,至雍正七年筑成。
1949年12月16日南坪和平解放,1953单独建县,1998年更名为“九寨沟县”。
20世纪60年代以前九寨沟内只有骊道及各山间小道,藏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交往,因而九寨沟一直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