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小鸊鷉

博友荆轲老乡告知:博友自由风发纸条讲,颐和园西门处,昆明湖的西湖,可拍到野生水鸟。于是我们几位老友,相邀与博友荆轲老乡,赶至颐和园西门,去拍水鸟。
我们等待到朝阳升起时,寻到昆明湖西湖西南角处,这里有着昆明湖,唯一的一块未冰封的水面。临水的湖面、冰面上,早于我们先到的,已有十数个专业的“打鸟人”。他们或临湖,或卧冰,手持着专业的长焦相机,正专注的寻拍着自己的目标。

我们看到此情此景,心里不由得有些局促。与如此众多的专业打鸟人,共同拍摄景物,这还是从行摄中快乐以来的第一次。望着人家手中,使我们相形见绌,如此专业的家伙式儿,任谁都会有一种自卑的情绪。
还是姚兄一句话,提醒了我们:“咱各玩各。”一个“玩”字,点醒了我们的自信心。我们到这里来,是寻拍水鸟的快乐的,又不是到这里来比家伙式。您有您的“长枪大炮”,俺有俺的“鸟枪土炮”,谁找谁的乐,各不相干,没得面子可丢。更何况,打鸟是要有几分幸运的,说不定谁能拍到什么画面呢。您的家伙式强,但您扑捉到精彩画面的幸运度,并不见得比得了俺。

我们定下神来,钻进围湖的铁栅栏,在湖边寻到我们各自立三脚架的位置,掏出家伙式,就专注于拍野鸟的投入中了。一旦将眼睛贴在相机取景器上,就顾不得身旁,咔嗒、咔嗒作响的什么“小马四、大马三”的差别了。
我用我的佳能X_30长焦端,将湖面上的野鸟,拉近了在镜头里看到,真是几只不曾见过的水鸟。忙向身旁的影友打听是何鸟?身旁的影友也是首次来此,不能确定的回答:“可能是潜水鸭”。
我由于要赶回家中,照看俺的隔辈人,故没得耐心,静候水鸟出现精彩活泼的动态画面,只拍到若干张,水鸟的静态游弋的画面。回家后,恰逢春节,为凑节趣,故将此次所拍的水鸟图片,推迟了发文博园的安排。
此次所拍水鸟,回家后就教与博友自由风,与上网查询资料得知:对照网络图片,应该有两种,一种名为小鸊鷉,一种是潜水鸭。今天先发几张小鸊鷉的图片,明天续发潜水鸭的图片。

由于没拍到精彩活泼的动态画面,所以也就没得欣赏价值了。只能算是小鸊鷉与潜水鸭的说明类图片吧。此次贴图,也仅算是与诸位临园的博友,认识什么是小鸊鷉,什么是潜水鸭。您要是想一睹小鸊鷉精彩的动态风采,就请光顾自由风的博园,自由风拍到了,小鸊鷉扑捉鱼儿的精彩画面。
网络资料:
小鸊鷉(学名:Tachybaptus ruficollis;拼音名:Xiǎo Pì
Tī)是鸊鹈目鸊鹈科的鸟类。体长约56
cm。枕部具黑褐色羽冠;成鸟上颈部具黑褐色杂棕色的皱领;上体黑褐,下体白色。善于游泳和潜水,常潜水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鱼、虾等为食。
通常单独或成分散小群活动。繁殖时在水上相互追逐并发出叫声,有占据一定地盘的习性。繁殖期在沼泽、池塘、湖泊中丛生的芦苇、灯心草、香蒲等地营巢,每窝产卵4~7枚,卵形钝圆,污白色,雌雄轮流孵卵。留鸟及部分候鸟。成鸟(夏羽):上体黑褐色,部分羽毛尖端苍白;眼先、颏、上喉等黑褐;下喉、耳羽、颈侧红栗色;初级、次级飞羽灰褐色,飞羽灰褐,初级飞羽尖端灰黑,次级飞羽尖端白色;大、中覆羽暗灰黑色,小覆羽淡黑褐色。前胸、两胁、肛周均灰褐色,前胸羽端苍白或白色,后胸和腹丝光白色,沾些与前胸相同的灰褐色,腋羽和翼下覆羽白。
成鸟(冬羽):额淡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褐,颈较深于头,并有栗色、白色横斑;腰的两侧淡黄棕色;上体余部灰褐色。颏、喉等均白,下喉带些黄色;颊、耳羽、颈侧等均淡黄褐,并有白色斑纹;前胸和两胁淡黄棕色;胁部羽端黑褐。
虹膜黄色;嘴黑而具白端;跗蹠和趾等均石板灰色。留鸟。常单独或结群活动。飞行笨拙,但善于游泳、潜水。在水草丛中建造能随水位升降的浮巢。遇到危险时会将幼鸟藏在翅膀下潜水逃避。清晨和黄昏时常发出快速带颤音的叫声。繁殖季节颈部的羽色栗红,冬季颈部羽色变淡。
通常白天活动觅食。捕食方式通过潜水追捕。食物主要为各种小型鱼类。也吃虾、蜻蜓幼虫、蝌蚪、甲壳类、软休动物和蛙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水草等少量水生植物。多数为留鸟,少数迁徙。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繁殖的鸟类多数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一11月往南迁徙。少数个体留在当地不冻水域越冬。南方地区种群多为留鸟。
叫声:重复的高音吱叫声ke-ke-ke-ke,求偶期间相互追逐时常发此声。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5]
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