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乐艺人(一)


北京电视台BTV秀场的喜剧剧场,实际是一栏综艺节目,与本山传媒集团的部分演员合作,制作给人快乐的节目。这种娱乐形式,用其间的演员—胖丫的台词,称之为“招乐”挺为贴切。我曾看过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这些演员,演的一个剧目,名字记不清了。大概内容就是,为使一个患了郁悒症的老人快乐起来,每个二人转演员,纷纷使出了各自的看家绝活,要达到招老人乐的目的。所以二人转的艺人们,就是一群,给平民百姓快乐的艺人。
简而言之,不拘任何表演形式,只要招老百姓乐,招老百姓喜欢,就是二人转的特色。地地道道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在中国最大的媒体,最重的栏目,最佳的播出时间,受众最多的央视春晚,以自己在最底层练就的模仿功底,以精炼、贴切、押韵、鲜活的台词,一红中国后,二人转就转出了东三省。但赵本山在历年春晚的表演形式,仅仅局限了他自己的幽默功底,与二人转诸多表演内容的一少部分。尤其是以小品表演为主,并不是二人转的精华。我记得一位二人转演员的前辈,在评说本山集团的新演员说:二人转,重在转,你们只是模仿,只是唱,只是搞笑,就丢了二人转的魂。

我过去很少见到二人转的实地演出,记得还是十多年前,在去秦皇岛的途中,路过一个村镇,在路边一个搭建的简易舞台上,正有二人转的演出。其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活泼欢快的演出内容,吸引我们驻足竟在路边,停留了个把小时。正如我也是十多年前,读过著名文艺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对二人转的赞语:“她好象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但本山传媒目前,在北京BTV秀场的演出,仅仅是限于小品,已经远离了二人转的精髓。那什么才是二人转呢?我查资料才知如是说:

二人转,俗称“蹦蹦”,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民间戏曲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二人转,就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的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东北三省地处东北平原,地域广阔,各地区间没有天然的屏障相隔,互相间同声连气,交流方便。加之东北曾为蛮荒之地,气候寒冷。长期以来,形成东北人豪放、粗鲁、热情、暴躁、率直、闲散、幽默诙谐的性格。二人转通俗的唱腔,任何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听懂。实际生活中,少用的方言土语,为东北人一种语言情结的回归。不拘一格的表演,可以融会任何舞蹈动作,甚至现代的摇滚、霹雳。对白中既有相声的幽默,又有小品的诙谐,一块手帕就是天地乾坤,一把扇子可当刀枪剑戟……。
所有的这些表演形式与内容,正好符合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和审美情趣。尤其是二人转演员的装束,大红大绿,土里土气,火火爆爆。东北二人转,土得掉渣,是地道演给下里巴人招乐的艺术形式。它就像东北人一样,粗豪,拙重,可着嗓门大吼。让听惯了越剧和粤剧的南国人,觉得闹得慌;让听惯了豫剧和晋剧的中原人,觉得少了些端庄。二人转与“关外高朗的天,广远的地,人高马大的汉,泼辣诙谐的妻,以及那些随风刷刷起舞、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却是那样的般配。
二人转由此也被东北人,称之为“双玩艺儿”。两个演员(早期都是男性)一扮女(旦)角,俗称“上装”或“包头的”;一为男(丑)角,俗称“下装”。演出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分别饰演不同人物,即所谓“跳进跳出”、“分包赶角”、“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因此正称作“二人转”。

加载中,请稍候......